中共山东省委机关刊《支部生活》主办

传递中央和省委声音的重要喉舌

联系基层组织和党员的重要桥梁

交流和展示工作经验的重要平台

观察当代山东新形象的重要窗口

山东党建网
微信
手机版

新时代党的使命担当: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来源:山东《支部生活》2025-07-10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回首历史,近代帝国主义强力冲击造成的民族主体性失落呼唤使命型政党诞生,自此,在民族复兴使命一以贯之的引领中,中国共产党拉开了落后国家现代化的历史序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承继起革命之未竟事业,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独立自主开辟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实现民族复兴找到了坚实依托。面向未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以高度的使命自觉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为实现民族复兴宏伟目标再创新辉煌。

近代中华民族的主体性失落呼唤使命型政党诞生 

近代中华民族面临的不仅是先进生产方式对传统农耕经济的冲击、现代民族国家对传统政治秩序的挑战,在更深远的文明意义上,是资本主义现代文明与中华传统文明的碰撞冲突。因而在由资本绝对权力所支配的资本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体系中,不但中国的领土、主权、制度遭受冲击,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明的正当性也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而要解决中华民族的全局性危机,重塑中华民族的主体性,关键在于找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中国道路。

历史证明,要在中华文明体的现代转型中进行彻底的社会改造,必须要有一个具有强大动员能力的领导核心,而这个历史任务必须落在一个既能秉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操守和使命,又有现代政治智慧和建国纲领,更能最大规模地动员民众,并将之组织为现代主权国家的人民主体的先进分子团体身上。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境遇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承担起了求索中国道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成为担此重任的使命型政党,关键在于其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结果。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既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原则打碎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立志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矢志奋斗,又立足本民族独特的历史命运,接轨世界现代化潮流,致力于探索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之路;另一方面,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共产党主动承担起赓续中华文明的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文明与现代国家互促共进。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传统和现代的接榫、民族和世界的接轨、文明和国家的互塑,才能在最大范围内整合资源、动员民众,推动传统中国的现代转型。

由此可见,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坚强领导下,追求现代化的中国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得到了内在统一,自此,以民族复兴为主题主线,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连续性中上下求索,探求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辟为民族复兴找到了坚实依托

近代以来的特殊国情表明,发轫于经济文化落后起点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所以在丧失现代化先发优势的特定境遇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前赴后继,成功开辟出适合中国历史命运、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根本上摆脱了西方一元现代性规划方案的路径依赖,为实现民族复兴宏伟目标提供了实践载体和可靠保障。

以历史眼光看,如果说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开启了被动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则使中国式现代化有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自觉力量领导,特别是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独立自主的现代化探索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奠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任务,走上了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的自我积累道路。既引进市场经济配置资源、创造财富,又以社会主义制度规范和价值体系领航定向,使经济社会发展兼顾效率和公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由此,中国走出了一条与资本统治逻辑全然不同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了充满活力的体制保障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关键抓手,通过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改革,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优势愈加凸显,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障、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使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书写以中国式现代化汇聚民族复兴伟力的时代新篇章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文明兴盛逻辑的内在统一,国家富强是经济前提和政治保障,人民幸福是本质要求和价值归属,文明兴盛是题中之义和内在支撑。新时代,关键要在党的领导下,以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的动力、制度和文明优势释放发展潜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蓄力赋能。

以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的动力机制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筑牢民族复兴的经济基石。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党政主体、市场力量与社会参与共同构成中国式现代化多元协同的动力体系,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核心力量。要建设民族复兴所需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关键要牢牢扭住高质量发展这个中心任务,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又要更好发挥有为政府的协同作用,引导并确保市场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和长远社会利益;还要引领全社会形成适应新发展理念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塑造助推民族复兴的多重力量格局。

以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的制度优势助益人民美好生活需求,进一步夯实民族复兴的群众基础和制度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鲜明的政党逻辑,党的领导这一根本领导制度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方向、人民立场和治理优势。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掣肘,关键要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依托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体系,引领社会革命,协调社会利益,促进社会整合,化解现代化进程中的复杂社会矛盾,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不断增进人民福祉的历史进程中走向民族复兴。

以中国式现代化深远的文明意蕴助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进一步挺立民族复兴的精神脊梁。中国式现代化厚植于中华文明,蕴含着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深层诉求。新时代,要实现中华民族精神上的独立自主,重建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关键要以“第二个结合”为根本遵循,不断以真理力量激活中华文明的生机活力,促进中华文明基因和现代性要素的深度融合,创造能破解人类社会发展难题的新文明形态,为民族复兴提供更加深远持久的精神文化认同力量。

中国共产党求索民族复兴的艰辛历程表明,唯有立足中华文明体之本来、吸收人类现代化优秀成果之外来、面向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未来,才能以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托举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发于外而生于内的自主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奋斗得来的结果,这一康庄大道必将在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引领中走向更加光辉的未来,为实现民族复兴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郑敬斌 宁夏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鲜鲜)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化解能力现代化研究”(项目号:23AKS016)阶段性成果;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四个自信’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建构研究”(项目号:NXG2024158)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