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向创新要动力
2024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山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坚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使命担当,用足用好“两重”、“两新”、专项债券等一揽子增量政策,全省经济稳健向好、进中提质,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这一年,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山东如何应对风险挑战冲击、推动经济持续稳健向好?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作出系统部署,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改革促创新促发展的鲜明导向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全局工作核心位置,勇担使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当前,我省正加快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应坚持当前和长远相结合,围绕2025年工作中心、重点工作以及“十五五”战略谋划,重点从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创新链与教育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产业数字化与绿色化深度融合、培育创新主体与优化创新环境深度融合等四个方面下深功夫真功夫,实现聚力突破,以科技创新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努力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实现新突破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近年来,我省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连续7年保持全国第6位,“1313”四级实验室体系逐步完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数量分别达到3家、3家、9家和210家;研发经费连续3年增长超200亿元,在工业母机、碳纤维等“卡脖子”及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11条标志性产业链集聚了2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70%以上的省重点实验室,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达到6个,科技与产业融合创新态势逐步塑强。
然而,在实践中,我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及粤苏浙相比,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且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占比偏低,成为高质量发展和强省建设的瓶颈。
破解这些瓶颈,应以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为目标,抓住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和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机遇,发挥产业基础优势,着力做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文章。
切实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进一步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快人工智能、深海空天、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向新向绿。建好用好高水平科创平台,建立开放包容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产业链出题、政府助题、创新平台答题”新模式,营造产业创新的良好生态。推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应用,统筹布局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应用场景基地等建设,在转化孵化的关键点上精准发力,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大市场。推动产业集群跨区域协同创新,在2024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中, 70%以上的产业集群实现了跨区域协同发展,如长三角(含江西)大飞机集群,我省应打破行政管理思维,从打造北方地区经济重要增长极出发,谋划发展跨区域产业集群。
努力在创新链与教育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上实现新突破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我国重点布局了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科创中心三个层次。这些科创中心,都是科教资源密集、人才集聚、机制创新、高技术产业优势突出的地方,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动力活力场。
近年来,我省的创新平台、高校资源、人才规模等都具有一定优势,但是山多峰少,创新资源碎片化、平台孤岛化,产学研、校产城融合不够。
破解上述问题,应强化“一盘棋”思维,统筹组织、科技、教育、人社等部门力量,一体化布局推进区域科创中心、人才集聚平台、高等教育高地的创建工作,让其发挥集成效应。要以理工医农类高水平大学和职业技术大学为主攻方向,强化国外高水平大学引进与合作,促进高层次人才培育和人才国际化发展。借鉴安徽省合肥市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生发展做法,推动校产城深度融合。
努力在产业数字化与绿色化深度融合上实现新突破
数字化和绿色化是新型工业化的应有之义,也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领域,二者正从以往的“比翼齐飞”、“双向奔赴”转向“融合互动”。新征程上,以产业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是新发展格局下抓住新机遇、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我省加强顶层设计、政策支持、平台建设、场景创新,产业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发展取得新进展。建成全国首个“电力看能耗”模型中心,建设“碳惠山东” 碳普惠平台,打造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深入实施“工赋山东”、“工赋百景”行动,产业数字化水平、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指数均居全国首位。
但是,我省产业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协同转型仍处于探索阶段,工业互联网的先发优势未能转化为领跑胜势;算力制约明显,数据要素效能发挥不足,行业与企业之间的数据孤岛现象影响了企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
如何推动产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
积极培育世界级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型产业集群,发挥全国唯一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优势,大力培育绿色低碳产业,完善绿色制造、服务品牌和质量标准体系,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推动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深度融合,积极融入“东数西算”工程,加快提升济南、青岛国家超算中心能级;依托沿海风光核氢等新能源优势,加快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协同布局,增强“计算山东”引领产业发展的能力。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促进数据共享和流通,最大程度激发数据效能;以数字技术创新要素组合配置方式,降低资源消耗和碳排放水平,增强产业发展的韧性和质量。
努力在培育创新主体与优化创新环境深度融合上实现新突破
创新主体是创新活动的组织者、创新价值的创造者,也是促进科研成果向市场价值转化的直接推动者。企业不仅是市场运营主体,也是科技创新主体。要优化创新环境,积极支持企业专注创新发展,增强企业对技术、产品、组织和管理创新的责任感紧迫感。
近年来,我省持续实施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不断激发经营主体活力,目前拥有各类经营主体约1500万户,居全国第2位;55家企业入选中国企业500强,68家企业入选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均居全国第2位,涌现出潍柴动力、海尔智家、万华化学、歌尔声学等科技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3.2万家,居全国第4位。
然而,我省创新主体的整体实力和内部结构存在某些问题,如科技领军企业数量少、民营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等。
解决这些问题,要加大创新投入力度,推动龙头企业成为重大攻关项目的主要领衔者;完善国有企业科技创新机制,推动“一国企主攻一个未来产业”;激发民营企业创新活力,在共性技术供给、设备更新改造、优质要素供给等方面给予民营企业有力支持;培育尊重保护企业家的社会氛围,营造公平竞争、创新包容的法治化环境。(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张中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