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机关刊《支部生活》主办

传递中央和省委声音的重要喉舌

联系基层组织和党员的重要桥梁

交流和展示工作经验的重要平台

观察当代山东新形象的重要窗口

山东党建网
微信
手机版

山东知青的“扎根年”

来源:山东《支部生活》2025-03-19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山东知青响应国家号召,毅然离开熟悉的城市,奔赴广袤的农村。他们带着理想与激情,扎根于贫瘠的土地,与农民同吃同住,共同面对生活的艰辛与挑战。即使在春节时知青们也选择留在农村,与农民一起度过难忘的节日时光,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扎根”。

1968年,鲁中南山区的知青们在大山里老乡家过春节。当地人的生活十分清苦,只有到节日才能吃上白面馍、水饺、鱼、肉。其中有一家,夫妻俩有5个孩子,大的十几岁,小的只有四五岁。除夕晚上,他们一起坐在老乡屋的大炕上,围在一起吃忆苦饭。先端上来的是野菜糠团子,虽然口感粗糙,但所有的人都毫不犹豫地将它咽下了。然后吃的是水饺、煎鱼、炒菜,喝的是散装白酒。这家的男主人眼含热泪地说道:“春节我们全家能吃上这样好的饭菜,全托了党的福啊。”大家相互敬酒,渐渐地酒喝多了,迷迷糊糊倒在炕头上睡着了。

1969年,在惠民县的知青们专程回济南学习文艺节目,学成回村后,和村里的青年们一块排练。除夕晚上,大家表演的节目有舞蹈、相声、短剧……村民们看得热热闹闹,知青们也感受到了家的温暖。看完节目,村里的大婶和青年们都来到知青点和知青们一起包饺子。让人发笑的是,包完最后一个饺子时,一个知青才突然想起饺子馅里忘了放油,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1969年,山东建设兵团黄河农场的知青们也体会到了别样的新年感受。农场下了通知,要知青们过“扎根年”。白天知青们从食堂领来白菜、肉馅和面团,包出大大小小的、鼓鼓的、扁扁的和露馅的饺子,然后用报纸兜到食堂去煮,用大笊篱将煮熟的饺子盛到搪瓷盆里,大家你争我抢吃得津津有味。然而随着除夕夜幕的降临,知青们思念家乡亲人的情绪,独在异乡为异客的伤感,越来越强烈。忽然寒夜中传来一阵呜咽的小提琴声,这是一位男知青在用小提琴演奏《思乡曲》。大家披衣坐起,倾耳聆听,对家乡、亲人无尽的思念之情像涟漪般层层散开,挥之不尽。

1971年,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支边的知青们和战友们一起在大草原过春节。连队提前做足了准备,杀了3头大肥猪、2头牛、10只羊,每人平均1斤面、2斤肉。炒菜由炊事班负责,各班负责包饺子。为了包好饺子,各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没有擀面杖就用酒瓶代替,没有面板就用大木箱的盖子。晚上11点开始下饺子,一个小时400多斤饺子就全下好了。过年大会餐,大家吃得酒足饭饱,非常开心。那一夜,大家毫无睡意,围着篝火喝着酒、唱着歌,共同度过了难忘的除夕夜。

如今,知青的故事已成为历史长河中不可磨灭的印记,他们为国家和社会无私奉献的精神跨越时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砥砺前行。(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