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教育的“摇篮”
来源:山东《支部生活》2025-02-19
1948年春天,伴随着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号角,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东军区领导机关进驻益都县(现青州市)闵家庄。他们在此运筹帷幄,调集大军准备南下。但有后顾之忧让他们难以放心离去,南下的部队和地方干部的孩子怎么办?烈士遗孤怎么安置?面临带着孩子行军打仗、干部子女无学可上、无人照顾等棘手问题,华东局和华东军区的领导决定,在益都县创办华东第一儿童保育院(以下简称“华东保育院”),先后接收137名党政军干部子女和烈士遗孤入院。
华东保育院创建伊始,即成立了党支部,在战火纷飞和物资匮乏的艰苦环境下,把全体保教人员紧密团结在党支部周围,保护和养育了大批革命后代,解决了前线将士的后顾之忧。
1949年6月,根据华东局命令,华东保育院撤离益都县,在济南设立山东分局机关托儿所,有52名孩子来到此处,这就是中共山东省委机关幼儿园的前身。
为党的事业浴血奋战的革命者们,舍小家顾大家、弃小我成大我。华东保育院的工作人员深知,抚育革命后代责任如山,这是在为党做事、为人民做事。“要为革命者解决后顾之忧,孩子们在这里不能有半点闪失”、“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孩子”成为当时印刻在老师们心中的使命和信仰。她们以高度的责任心、博大的胸怀守护着党政军干部子女和烈士遗孤,让孩子们在这里快乐幸福地生活。
时光荏苒,薪火相传。当前,“摇篮”精神已深深融入学前教育发展的血脉中,由一代代幼教工作者传承下去,促进了学前教育蓬勃发展。(杜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