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机关刊《支部生活》主办

传递中央和省委声音的重要喉舌

联系基层组织和党员的重要桥梁

交流和展示工作经验的重要平台

观察当代山东新形象的重要窗口

山东党建网
微信
手机版

徂徕山起义点燃齐鲁抗日烽火

来源:山东《支部生活》2025-01-23

早在西周时期,徂徕山就是华夏名山。80多年前,中共山东省委在这里发动了著名的抗日武装起义——徂徕山起义。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0月,日军侵入山东境内。根据党中央“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的方针,10月上旬,中共山东省委在济南秘密召开会议,制定了在全省分区发动抗日武装起义的计划。为开辟一条敌后游击战争的路子,指导全省各地武装起义,会上决定省委在泰安直接领导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

10月中旬,日军逼近济南。按照省委部署,各地党组织大力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游击队伍。经过广泛动员,各地都组织起几十人或上百人的抗日武装。12月24日、27日,日军飞机两次轰炸泰安城,民众伤亡数百人。12月27日,日军兵分两路渡过黄河,占领济南。济南沦陷当天,省委在泰安城南篦子店村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在泰安城沦陷时正式发动武装起义。

12月30日,日军逼近泰安,次日占领泰安城。泰安城沦陷的第二天,即1938年1月1日,省委率领机关人员及各地赶来的抗日志士共160余人,携带着五六十支各式枪支和长矛、大刀等原始武器,在徂徕山西麓的大寺,举行了庄严的誓师大会。时任省委书记黎玉宣布成立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省委机关人员、平津及济南流亡学生等90余人编为第一中队;赵杰等在山阳、封家庄一带发动的50余人的群众武装编为第二中队;参加起义的10位女同志组成宣传队。不久,起义部队转移至徂徕山东边的光化寺,新泰、莱芜等地起义人员160余人也赶来会合。短短几天,第四支队发展到300余人,成为一支初具规模的抗日队伍。

第四支队建立后,立即与侵略者展开了殊死战斗。1938年1月25日,第四支队得知一股日军从大汶口去新泰。司令部当机立断,决定伏击敌人。第四支队政委黎玉亲自动员部署,封振武、程绪润带队连夜赶至寺岭埋伏。日军进入伏击圈后,随着一声令下,战士们立即开火,日军被打得晕头转向、人仰马翻。

1938年2月18日,第四支队再次伏击敌人。二中队战士埋伏在新泰四槐树桥周围,并事先在桥上埋下了两颗地雷。当日军汽车开上桥头时,地雷引爆,炸毁敌人军车2辆,炸死炸伤日军40余人,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抗日军民的信心。到1938年4月,第四支队成长为一支4000余人的抗日劲旅。1938年年底,被正式整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

在徂徕山起义后,山东又爆发了泰西、鲁南、湖西等抗日武装起义,形成了山东抗日根据地,有力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李耀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