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机关刊《支部生活》主办

传递中央和省委声音的重要喉舌

联系基层组织和党员的重要桥梁

交流和展示工作经验的重要平台

观察当代山东新形象的重要窗口

山东党建网
微信
手机版

旋律中的抗战记忆丨《沭河的歌声》里,是浓浓的军民鱼水情

来源:山东支部生活微信2025-09-01

“沭河好风光,庄庄相连多么长……八路军来了老四团……保护沭河好风光……”都知道“过年的头碗饺子敬英烈”的临沭县曹庄镇朱村,可你知道朱村的村歌是哪首吗?就是这首《沭河的歌声》。

沭河与沂水,并称为沂蒙人民的母亲河,朱村就在沭河畔。抗日战争时期,朱村是抗日堡垒村,中共临沭县委、民主政府常常驻扎在这里。1940年年底,八路军第115师教导二旅四团进驻临沭一带。

1942年,山东抗日根据地滨海区军民与日寇展开了殊死搏斗。沭河两岸位于对敌斗争前沿,游击战、地雷战、拉锯战如火如荼,形成了抗击侵略者的铜墙铁壁。当年10月,八路军抗大一分校文工团青年词曲作家刘知侠(小说《铁道游击队》的作者)、王久鸣(歌曲《跟着共产党走》作曲者)在朱村合力创作了《沭河的歌声》,谱写了一曲临沭军民同仇敌忾、英勇抗日的沭河壮歌。

歌词内容共分为四段,第一段描述了临沭的秀丽风光,第二段描写了敌人带给我们的惨痛灾难,第三、四段写了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带领人民奋勇抗战,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共产党的拥护和爱戴,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心。

曲谱以振奋人心的音律和铿锵有力的节奏,使得整首歌曲充满着力量和感情,极大地鼓舞了抗战时期的临沭军民。“这是一首激荡苍山沭水的抗日战歌!”时任第115师政治部主任萧华如是赞誉。

循着歌声,我们来到朱村,看看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老区人民过上了什么样的好日子?

近年来,朱村人传承沂蒙精神,发展起红色文化旅游,建起水韵朱村红色文化旅游区,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钢八连保卫朱村的故事感动着越来越多的人。

红色文化旅游风生水起,农业产业发展也更上一层楼。朱村党支部领办农业专业合作社,建起了现代农业产业园,更带动周边村庄共同致富。

如今,《沭河的歌声》里,除了浓浓的军民鱼水情,还有老区人民在党的带领下,过上好日子的幸福与甜蜜。(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