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铁鞭“走”延安丨文物里的抗战故事


沂蒙革命纪念馆里珍藏着一根九节鞭。别看这根九节鞭现在锈迹斑斑,当年它可是威风凛凛。透过它,仿佛能看到那段不同寻常的烽火岁月。
九节鞭的主人叫高锡贵,在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他曾带着这根九节鞭护送时任山东省委书记黎玉穿越重重险阻,奔赴延安。
1936年春天,遵照北方局指示,黎玉从冀鲁豫边特委来到济南,肩负起恢复和重建山东省委的重任,并担任山东省委书记。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山东省委坚决贯彻中共中央的战略方针,加紧恢复发展各地党组织,组织各种抗日救亡团体,发动抗日武装起义。
1938年元旦,由山东省委直接领导的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在泰安大寺打响,宣告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正式成立,洪涛任司令员,黎玉任政委。
部队刚组建不久,2月下旬,山东省委在新泰刘杜镇召开会议,全面分析山东的抗战形势,研究党政军发展方针和对敌斗争策略。面对山东抗日武装迅猛发展而军政干部骨干力量严重短缺的现实,山东省委果断决定:由黎玉亲赴延安,向党中央请求增派干部和主力部队支援山东。
会后,山东省委立即着手准备这次关键之行。3月初,黎玉、赵杰率省委机关和第四支队部分人员进驻蒙山脚下的万寿宫。队伍安顿下来以后,黎玉立刻找到费县游击大队参谋长高锡贵,请他担任警卫员,随自己前往延安。
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为了行动保密,黎玉换上一身大褂,头戴礼帽,装扮成一位教书先生。高锡贵和另一名警卫战士扮成挑夫,担着书籍和沂蒙土特产随行护送。一切就绪,一行人悄然出发,风尘仆仆赶往徐州火车站。
一天午后,当他们行至苏鲁交界的山区时,路边山林中突然蹿出五六个手持大刀和土枪的劫匪,气势汹汹地拦住去路。高锡贵立刻卸下挑子,一个箭步冲到队伍最前面,目光如炬,冷冷地逼视劫匪。只见他手腕一抖,一根铁鞭如蛟龙出洞,“唰”一声疾射而出,生生将一棵胳膊粗的槐树拦腰斩断。趁劫匪愣神的空儿,黎玉等人迅速围拢上来,摆出战斗队形,亮出武器,准备战斗。劫匪哪见过这阵势,顿时吓得魂飞魄散,抱头鼠窜。
虚惊一场后,黎玉一行继续西行。他们穿越封锁线,经徐州、转西安,最后到达延安见到了毛主席。毛主席听完黎玉的汇报后十分欣慰,高度赞扬了山东党组织的工作和开创的良好局面。很快,党中央和毛主席作出部署,先后多批次派郭洪涛、张经武、徐向前等经验丰富的党政军领导干部,以及八路军115师等主力部队,星夜兼程赶赴山东。
有了党中央派来的支援,以沂蒙山区为中心的山东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根据地的党政军民团结一心、浴血奋战,在齐鲁大地上铸起一座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的丰碑。
如今回望历史,跟随高锡贵的那根九节鞭,不仅仅是一件武器,更是山东军民殷切期盼的信使。它劈开拦路荆棘,一路护送山东的求援决心直达党中央,促成了“派兵去山东”的战略决策。这根鞭子,承载着忠诚与无畏,铭刻着那段用热血和信念铸就的历史。(马云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