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机关刊《支部生活》主办

传递中央和省委声音的重要喉舌

联系基层组织和党员的重要桥梁

交流和展示工作经验的重要平台

观察当代山东新形象的重要窗口

山东党建网
微信
手机版

一枚特殊的银元丨文物里的抗战故事

来源:山东支部生活微信2025-08-19
80周年.jpg

在枣庄市铁道游击队纪念馆,陈列着一枚特殊的银元。这枚银元是铁道游击队政委张鸿仪临终前赠予通信员郑君伦的,是张鸿仪烈士留下来的珍贵遗物。

1944年秋天,张鸿仪正担任铁道游击队政委。当时,铁道游击队的三个长枪中队被编入主力部队,只剩下50多名队员,武器装备差,部分队员思想波动,士气低落。张鸿仪决心重整队伍,提出“边作战,边训练”和“走一个村,带一批兵”的口号,在战斗中不断壮大力量。不到半年,铁道游击队就扩大到100多人。由于他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部队面貌焕然一新,战斗力迅速提升。

1944年冬天,张鸿仪率领部队成功粉碎了日军的“剔抉战术”,并击毙其特种部队头目渡边一郎。随后,在铲除汉奸冯子固、茶棚战斗等一系列战斗中接连取得胜利。

1945年6月,张鸿仪奉命率领铁道游击队返回敌占区。当他们抵达滕峄边山区的龙山头、大官庄时已是午夜,队伍便分散宿营。拂晓,忽然传来枪声,敌人包围了滕县(今滕州市)六区区政府和宿营地。张鸿仪立刻命令一连往河西阻击敌人,大队长刘金山则组织部队掩护区政府人员撤退。而此时,两千多日伪军正从临城、官桥、枣庄等据点同时出动,企图围歼区政府人员和铁道游击队。

敌我力量悬殊,形势十分危急。张鸿仪和刘金山迅速分工:张鸿仪带领一个班,抢占制高点阻击敌人,刘金山则趁机带队向东北方向猛冲。不幸的是,当张鸿仪向相反方向撤退时,中弹昏迷。通信员郑君伦立即将他背起,边打边撤。

张鸿仪被紧急送往位于费县的鲁南军区医院。军区司令员张光中十分关心他的伤情,派人骑马送来两支极其珍贵的葡萄糖针剂。但苏醒过来的张鸿仪坚决不肯用,他说:“我已经不行了,别浪费针剂了,留给其他伤员吧。”医院的同志劝道:“你现在是伤员,要服从治疗。”张鸿仪这才用上了药。

弥留之际,张鸿仪将郑君伦叫到身边:“我要对军区和铁道游击队的领导及同志们说几句话,你记下来。”郑君伦满含热泪,一字一句地记下了张鸿仪的遗言:

“敬告张司令员及鲁南军区党委:请尽快派人接替我的工作,不要来看我,不要因为我的死而耽误了工作。告诉刘金山大队长、郑惕副政委及全体同志,当前形势很好,日本法西斯快要灭亡了,大家不要为我悲伤,更不要为我去蛮干而使部队遭受损失……祝革命早日取得胜利!”

随后,他又对郑君伦说:“我托你一件事情,我家里还有年迈的老母亲,日后你若见到她,请告诉她老人家,我尽忠不能尽孝,对不住她……”他停顿片刻,望着泪流满面的郑君伦,断断续续地说,“我有双球鞋,一直没舍得穿,送给你做个纪念吧。我还有一块银元,也给你。”

在黎明即将到来的时刻,张鸿仪燃尽了他33岁的年轻生命,为抗日战争流尽了最后一滴热血。

那双球鞋,郑君伦穿在脚上,跟随部队南征北战;那枚银元,他始终贴身珍藏,直到革命胜利。

2018年,枣庄市决定兴建铁道游击队纪念馆。时年86岁的郑君伦得知消息,把子孙叫到跟前,他小心翼翼地打开一个木箱,捧出一个红布包裹,一层层揭开,里面是一枚银元。老人家郑重地说:“这是我的老首长张鸿仪留给我的念想,我珍藏了一辈子。今天,我把它捐献给家乡建馆,让后代都记住这枚银元,牢记这段历史,记住这个故事。”(郑学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