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机关刊《支部生活》主办

传递中央和省委声音的重要喉舌

联系基层组织和党员的重要桥梁

交流和展示工作经验的重要平台

观察当代山东新形象的重要窗口

山东党建网
微信
手机版

彭老总的铜墨盒丨文物里的抗战故事

来源:山东支部生活微信2025-08-11
80周年.jpg











在日照市抗日战争纪念馆深处,珍藏着一件不轻易示人的宝贝——一方古朴的铜墨盒。墨盒长9厘米、宽6.5厘米、高3.5厘米,椭圆形盒身;盒盖上,镰刀锤头图案清晰,周围环绕着一圈文字“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一九三四”。打开盒盖,内壁上“三军团 彭德怀”的铭刻笔锋如铁。没错,这正是彭德怀在战火中的贴身之物。

别看这方铜墨盒不大,却承载着沉甸甸的历史。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它随主人彭德怀渡过黄河、翻越太行山,见证了许多重要时刻。

1939年,侵华日军推行“囚笼政策”,大举进攻抗日根据地。在太行山八路军总部的窑洞里,油灯常常亮到深夜。彭德怀俯身桌前,桌上铺满了正太铁路的布防图。他手中的毛笔饱蘸墨盒里浓稠的墨汁,在日军碉堡与铁轨的标记之间,重重画下箭头。面对日军的暴行,彭德怀坚定地说:“必须组织一场大战役,狠狠打击日本侵略者!”

1940年7月22日,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和副参谋长左权共同签发了《关于破击正太路的预备命令》。命令的核心是:“破袭正太路!参战兵力不少于22个团!”

8月8日,八路军总部正式下达了《关于破击正太路的战役部署》。很快,五百里的正太铁路沿线火光冲天——聂荣臻的部队炸毁了井陉煤矿的洗煤塔,贺龙的部队切断了同蒲铁路的钢轨,刘伯承、邓小平的部队拔除了白晋线的日伪据点。

在八路军总部的作战室里,彭德怀和左权听取战役进展汇报。当得知实际参战兵力竟达到105个团时,左权兴奋地说:“好!这是百团大战啊!”彭德怀说:“不管是一百多少个团,干脆就把这次战役叫百团大战!”于是,正太战役便成为著名的百团大战。

10月上旬,华北日军抽调数万兵力,开始对各个抗日根据地进行报复性“扫荡”。

当看到被日军烧成废墟的一个个村庄时,彭德怀心情十分难过。决不能让日军如此暴虐下去!他下定决心:一定要组织大的歼灭战,打退敌人的进攻。

10月30日,关家垴血战异常惨烈,敢死队队长陈锡联含泪请示:“彭总,娃娃兵快要拼光了!”彭德怀背过身去,声音沙哑却异常坚决:“此仗若退,华北的老百姓将被‘囚笼’活活勒死!”

战斗结束后,彭德怀直奔野战医院,亲手为受伤的战士喂水、包扎伤口。

百团大战期间,在党的领导和号召下,各地的地方武装和民兵纷纷投入战斗,更有几十万老百姓积极参与破坏铁路、运输物资、侦察敌情等工作。为了帮助运送军粮,妇女儿童齐上阵,用各种巧思伪装运粮,一次次骗过了日军的检查。正是千千万万老百姓的全力支援,才让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持续5个多月的百团大战,是中国抗战史上规模空前的主动进攻战役。此次战役最终歼灭日伪军超过两万人,摧毁据点近三千座,取得了重大胜利,谱写了军民一心、同仇敌忾的壮丽史诗。

时光荏苒,我们即将迎来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当我们再次凝望这方铜墨盒,仿佛看到了彭德怀在民族至暗时刻“横刀立马”的钢铁意志,也感受到他那“俯首为民”的公仆之心。它无声诉说着:真正保卫山河的,从来不是冰冷的钢铁碉堡,而是墨盒里流淌出的民心所向,是笔锋勾勒出的民族脊梁。(赵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