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机关刊《支部生活》主办

传递中央和省委声音的重要喉舌

联系基层组织和党员的重要桥梁

交流和展示工作经验的重要平台

观察当代山东新形象的重要窗口

山东党建网
微信
手机版

抗战英雄马耀南

来源:山东《支部生活》2025-05-19

马耀南,1902年出生于山东省长山县北旺庄(今属淄博市周村区)一个比较富裕的农民兼手工业者家庭。18岁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学,在校期间,积极参加王尽美、邓恩铭领导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活动,投入反帝爱国运动。

1924年,他考入天津北洋大学攻读机械工程学,在完成课业的同时,主动学习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并担任了北洋大学学生会和天津市学生联合会主要负责人。

1929年,身为爱国知识分子,马耀南走上了教育救国的道路,他先是到河北永清县当教员,后又到江苏南通一所大学任教。

1933年,长山县乡绅联名,邀请他出任长山中学校长。任校长期间,他废除教育陈规,倡导学生自由研究的风气,教育师生联系群众。

“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共党员林一山到长山中学与马耀南探讨组织武装抗日的问题,并介绍马耀南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随后,马耀南到济南争取中共山东省委对抗日组织的领导,省委先后派共产党员姚仲明、廖容标、赵明新到长山中学,建立了中共长山中学特别党小组,组织发动长山地区民众抗日。

此后,马耀南对学校课程进行调整,增加与抗日密切相关的内容,编印《抗日快报》,成立教学研究会,以“民众夜校”的名义举办游击训练班,培养了100余名军事骨干,成立长山县抗敌后援会,为举行武装起义做好准备。

1937年12月24日,日军飞机轰炸长山县城,根据山东省委的指示,长山中学特别党小组于当日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发动起义。

当晚,姚仲明、廖容标带领当地抗日志士共60多人连夜奔赴黑铁山下的太平庄,与当地抗日群众会合。

12月26日,100多名起义人员举起仅有的3支步枪和8把大刀,举行了抗日武装起义,宣告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成立,马耀南任参谋长和临时行动委员会主任。

第二天拂晓,部队将绣着金黄色镰刀斧头和“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12个大字的红旗插上了黑铁山山顶。马耀南赴长山县三区和八区组织人员并筹备粮款和枪支弹药,3天后赶到黑铁山与起义军会合。

第五军这支新生的抗日武装部队,抗日热情高涨,组织纪律严明,仅仅几个月时间,就发展到5000余人。

在队伍不断壮大的情况下,马耀南与姚仲明、廖容标等人选拔出一部分精锐战士,乘夜袭击了伪长山维持会,给刚抬头的汉奸势力以迎头痛击。随后又在小清河陶唐口伏击日军的运输汽艇,这次伏击战打沉了敌军汽艇,击毙日军6人,缴获6支枪及若干战利品。战斗的胜利,大大鼓舞了群众的抗日勇气和信心。

1938年6月,第五军改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12月,在此基础上再次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马耀南任司令员。第三支队在胶济铁路南北、小清河以南广大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开辟了清河平原抗日游击根据地。

在1939年6月的刘家井一战中,马耀南与副司令员杨国夫指挥部队,抗击6000余名日伪军的四面围攻,黄昏时分突出重围,这次战斗毙伤日伪军800余人。

7月21日,部队转移到桓台县牛王庄时与敌人遭遇,马耀南和杨国夫指挥部队与敌人激战一昼夜后突围。22日,马耀南率司令部机关人员和机炮连突围至大寨村时,遭到敌人伏击,不幸壮烈牺牲。

在马耀南的影响带动下,其二弟马晓云、三弟马天民都积极参加抗日斗争,走上了革命道路,先后为国捐躯,成为抗日民族英雄。兄弟三人被誉为“一马三司令”,在山东抗战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

2014年9月,马耀南被纳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张新联)

供稿单位:山东省委党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