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提高理论素养作为增强本领的根本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领导干部存在“本领恐慌”问题,其中最根本的本领不足是理论素养不够。领导干部要将理论学习作为终身课题,不断提升理论素养,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论素养是坚定理想信念的基础。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绝非空中楼阁,而是扎根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深厚土壤。理想信念能够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但需先进的理论支撑才能形成持久的行动自觉。从井冈山八角楼油灯下的笔耕不辍,到延安“窑洞大学”里的琅琅书声,真理的火炬始终照亮共产党人的信仰之路。理论清醒才能信仰坚定,个别干部遇到挫折便“躺平”,遇到考验就“动摇”,根源在于理论根基薄弱。真正的理想信念必须经过理论淬炼,正如毛泽东同志在青年时期反复研读《共产党宣言》等著作,最终选定信仰马克思主义,矢志不渝。新时代领导干部要在对“四史”的系统学习中筑牢信仰之基,让理想信念的灯塔永远闪亮。
理论素养是提升政治能力的思想武器。理论素养的深度决定政治水平的高度,集中体现在“政治三力”上。政治判断力如“显微镜”,要求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到眼睛亮、见事早、行动快。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任职时,从干部占地建私房问题中敏锐洞察作风建设的深层隐患,彰显见微知著的政治警觉;政治领悟力似“望远镜”,指紧扣“国之大者”,立足党和国家战略大局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政治执行力像“指南针”,强调运用党的创新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如将脱贫攻坚的“六个精准”细化为“一户一策”,正是抽象理论转化为民生温度的生动实践。个别领导干部把业务水平等同于政治能力,理论学习流于形式,放松了对主观世界的改造。新时代领导干部要在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中提升“政治三力”,使讲政治从外部要求内化为行动自觉。
理论素养是指导实践的强大力量。领导干部要善于从理论的视角与逻辑推动工作,确保决策既符合地方实际又顺应发展规律,既看得准又看得远。毛泽东同志强调领导干部要学会看“桅杆顶”——在其初露端倪时便能把握本质、掌控全局。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不能身子进了新时代,思想还停留在过去。现实中,部分领导干部虽有丰富的基层经验,善于做群众工作,长于协调各类矛盾,但面对改革发展的复杂任务,若是习惯于路径依赖,仅凭旧经验决策,容易陷入原则性、预见性、创造性不足的困境。这种引领发展的本领难以通过日常实践经验自然具备,需要常修常炼、常习常悟党的创新理论,在学思践悟中深化认识,将理论真正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力量。(付金岩 王云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