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机关刊《支部生活》主办

传递中央和省委声音的重要喉舌

联系基层组织和党员的重要桥梁

交流和展示工作经验的重要平台

观察当代山东新形象的重要窗口

山东党建网
微信
手机版

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

来源:《当代广西》2025/152025-08-06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和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引擎,其发展深度与广度关乎区域乃至国家的竞争力。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刚多次强调,人工智能时代,广西不能缺席、不能落后。从自治区党委、政府高位推动,到一批头部和科创企业落户广西,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试运营,再到AI赋能千行百业超级联赛的重磅推出,千行百业纷纷拥抱人工智能。对于广西而言,抢抓国家实施人工智能能力建设普惠计划等重大机遇,加快发展人工智能,是战略选择,也是发展必然。身处起势发展的关键阶段,广西结合自身优势和资源禀赋,协力打造“北上广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的发展路径,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高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特色路径:立足禀赋,错位发展

广西基于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根植能源、语料与人力、区位三大维度形成的叠加优势与协同效应,为“北上广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路径提供坚实的实践根基。

1.禀赋优势:构筑错位发展的竞争力

绿色能源禀赋支撑AI算力经济。人工智能模型训练与推理作为高能耗环节,其运行依赖持续、低廉且可靠的电力保障。广西依托清洁能源装机占比高达48.5%的结构优势,有效降低了智算、超算中心电费支出。“十四五”期间,广西新能源(风、光等)装机容量高速扩容,截至2025年6月底,广西新能源装机容量已达5329万千瓦,同比增长70.7%,多元能源构成的协同供应体系有效保障了电力供给的充裕性与韧性,降低了单一能源波动风险。此外,广西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可被创新性地转化为数据中心的高效散热解决方案。利用江水、海水等自然冷源进行降温,可实现将评价数据中心关键能效指标PUE(电源使用效率)降至1.25以下,相较传统风冷技术节电约30%。这不仅直接降低了散热成本,更因其高度契合国家“能耗双控”政策导向,可有效规避因能源紧张或限电政策可能导致的算力中断风险及由此产生的隐性成本,增强运营风险抵御能力。

集聚面向东盟的小语种语料与人才。东盟地区涵盖泰语、越语等10余种语言,一些小语种语料资源因文化独特性和制度约束,构成高稀缺性、高专用性的要素资产。广西充分发挥地缘文化纽带优势(如壮语与泰语同源),探索通过试点跨境语料合作机制(如中泰/中越语料互认试点),着力降低数据获取过程中的合规成本与信任成本。同时,依托东盟国家留学生数量、高校开设东盟小语种相关专业数量居全国前列的教育供给,有效推动东盟小语种人才的持续稳定输出。尤为关键的是,广西着力培育的“语言+IT”复合型人才,能在AI应用本地化(即“广西集成”的核心环节)中实现人力资本整合,通过消解语言和技术的知识壁垒,显著减少传统双角色模式下的沟通成本,从而提升语料处理、模型适配及解决方案设计效率。

跨境交易便捷高效。广西作为中国唯一与东盟陆海相连的省区,依托天然地理优势与南A中心国家级开放平台,在压缩跨境协作成本上具备双重引擎。包括地理邻近性可以有效降低人员流动、设备物流与时效损耗,提升市场响应速度;南A中心承载国家制度型开放战略,其平台化功能设计,如跨境规则试验田、要素对接枢纽等,为降低交易成本提供核心支撑。二者协同使“广西集成”对接“东盟应用”的跨境全流程沟通,相对我国内陆其他省份更有优势。此外,诸如AI赋能千行百业超级联赛及其“揭榜挂帅”机制,则构建了高效的创新要素匹配平台,通过以赛汇智、以赛引才、以赛育产,共同拓展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2.协同效应:从静态禀赋到动态比较优势

上述三大禀赋优势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深度耦合与系统协同,释放出“1+1+1>3”的协同效应,并持续强化“广西集成”模式的动态比较优势。绿色能源禀赋形成的低成本算力基础设施与运营稳定性,能有效吸引智算、超算中心及相关企业,为人才(尤其是复合型人才)的汇集提供了物理载体与经济激励;复合型人才池的规模效应与要素替代能力,则高效激活了稀缺东盟小语种数据的价值,显著提升了技术解决方案的本地化适配效率,更好地满足对AI人才的需求;地缘枢纽与南A中心制度平台的协同赋能,通过物理邻近性,构建起高效的区域创新网络,持续加速技术、数据、人才、资本等核心创新要素的交流互动。

近期启动的AI赋能千行百业超级联赛,通过开放竞赛模式,聚焦人工智能与重点产业深度融合,有助于促进创新资源集聚与成果转化,推动资本与项目对接,培育面向东盟市场的人工智能新兴企业,打造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新生态。

政府作为:构建制度通道,激活禀赋协同势能

政府需通过制度创新打通禀赋优势向产业竞争力的转化路径,以制度性供给降低系统性交易成本,推动创新要素在“研发—集成—应用”链式反应中高效循环。

要强化基础要素的制度化供给。通过深化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能源、数据、人才等禀赋优势转化为生产性资本。在能源维度,建立“绿色算力资产认证体系”,通过绿电直供机制实现能源成本显性化,引导新能源项目与智算、超算中心空间匹配;实施“自然冷源技术强制标准”,将地理水文优势转化为持续降本能力。在数据与人才维度,可创设“区域性语料资产交易平台”,通过政务数据授权运营与跨境语料分级,推动数据共享;推行“语言+AI”产教融合期权计划,以税收抵扣激励企业参与人才定向培养,优化人力资源供给。

要深化跨境协作的制度型开放。依托南A中心,打造中国—东盟数字规则对接试验田。创新规则衔接,推动数据跨境流动“负面清单”与白名单并行机制,建立语料处理标准化认证体系;创新服务集成,构建“跨境AI服务一站式窗口”,整合法律仲裁、税务协调、技术认证等功能,推动开放合作。

要构建创新转化的制度生态系统。构建“政策—资本—服务”三位一体的创新支持网络,破解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断层。强化产权保障,设立“AI知识产权快审通道”与零租金转化基地,缩短技术市场化周期;完善风险共担机制,建立“区域性创新风险补偿基金”,通过融资担保补贴与“无还本续贷”政策覆盖试错成本。

企业机遇:共同拓展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广西通过“地理成本洼地+制度开放门户+赛事催化平台”的三重赋能,为广大“AI+”企业和科研人员搭建创新交流的舞台,共同拓展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助推广西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算力与数据要素的机遇。企业可深度参与广西绿色算力基建与多语种数据资产开发,将区位禀赋转化为发展机遇。算力服务商可依托绿电直供机制及自然冷源技术强制标准,投资建设低碳算力枢纽,承接模型训练等高能耗需求;数据服务商可通过区域性语料资产交易平台,开发稀缺语料的合规服务;应用开发者可利用制度化语料供给与“语言+AI”人才池,高效开发语言类AI应用,显著压缩适配周期。

技术与市场双循环的枢纽机遇。国内企业可借力南A中心跨境服务集成,显著缩短产品本地化周期,系统性降低试错风险;东盟企业可通过超级联赛的常态化需求发布机制,以“揭榜挂帅”模式精准匹配中国技术供给,联合开发智慧农业、跨境贸易等特色场景;创新联合体可依托赛事构建技术合作网络,共享语料库与算力资源。

生态创新的范式机遇。通过嵌入“研发—集成—应用”链式生态,在模块化分工中推动共同进步。传统产业数字化服务商可在“场景突围赛”中验证工业质检、文旅导览等垂直方案,获得“要素组合券”降本增效;长尾创新者可借“AI大家创”全民挑战赛开放接口,将创意转化为微创新产品,共享生态增长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