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机关刊《支部生活》主办

传递中央和省委声音的重要喉舌

联系基层组织和党员的重要桥梁

交流和展示工作经验的重要平台

观察当代山东新形象的重要窗口

山东党建网
微信
手机版

AIGC:人工智能赋能河南乡村全面振兴新路径

来源:《党的生活》2025年第5期上半月刊2025-07-08

当前,我国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领域呈现政策驱动、技术追赶、场景多元的鲜明特征,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GC应用爆火,其低成本、高性能的特点以及对中文出色的处理能力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2025年2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指出,要推动科技创新,拓展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数字乡村与智慧农业发展,省委书记刘宁强调,要激发农业活力、改善农村治理,促进农民增收,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上奋勇争先。AIGC技术在推进河南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展现出巨大发展潜力,河南应当充分拥抱AIGC技术,实现AIGC技术在农业生产、文化传承、基层治理等领域的科学应用,为乡村全面振兴赋能加力。

一、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推动河南乡村全面振兴的应用场景

农业生产智能化。大部分农民农业专业知识储备有限,年龄较大、文化程度不高,尽管应用现代农业科技的意愿较为强烈,但高科技带来了高门槛,很难运用智能土壤监测、无人机植保等新型农业技术。农业大数据建设基础薄弱,质量不高,各地普遍缺少对农业大数据的管理意识,农业大数据整体利用率较低。小农户对数字农业技术应用存在困难,相关的技术、设备投入成本以及运营维护成本过高,难以大范围普及。AIGC技术的推广构建了更加普惠化的应用场景,针对现代农业设备操作、复杂农技知识、科学种植养殖体系建设等难题,农民可以直观地通过手机APP咨询操作步骤,甚至是以语音对话的方式接受人工智能的指导,即使文化程度不高,也可以在“一对一”的指导下实现科学操作。AIGC应用可以通过短视频生成小麦等农作物的病害科学防治方案,更易被普通群众接受,农技推广更加高效。通过结合大数据模型与深度思考,可以构建特色养殖业的生长模型,绘制养殖知识图谱,自动生成个性化饲喂方案。

乡村文化数字化。河南已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4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5项,文化资源虽丰富但开发利用滞后,未能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AIGC技术具有创造性、高效性、交互性、普及性的特点,通过输入创作要点甚至想要捕捉创意灵感的图片,便可以实现开封汴绣纹样的快速生成、南阳玉雕的高效创作、黄河澄泥砚的美工设计等,拓展了传统艺术的创造空间。推动河南乡村全面振兴,为广大农民提供高质量精神食粮尤为重要。运用AIGC技术为艺术表演、文化创作、绘画宣传等提供更多灵感,有利于进一步丰富乡村文化资源,降低文化创作的门槛,适配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农民群体的文化需求。

基层治理精细化。河南部分地区尤其是经济落后的山区,农村常住人口年龄较大,难以理解通过严谨语言表述的乡村振兴政策以及识别诈骗信息与不实内容等。AIGC在文本生成、图像视频生成、语音交互、综合分析决策等维度均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如可以将当地法治案例转化为普法情景剧,提高农民的接受程度与认可度,促进法治教育参与率的提升;将乡村振兴政策文件改编为豫剧唱段、快板书等乡土传播形式,实现政策的通俗化解读;以智能方言语音的形式为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村居民提供信息咨询服务,通过智能学习的大数据模型保障输出信息的有效性与正确性,提高农民防诈骗能力,进一步化解社会矛盾。

二、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赋能河南乡村全面振兴的对策建议

推动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AIGC技术在乡村的广泛应用带来大规模、高集中度、高性能的数据运算需求,河南要进一步推动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一是努力实现现代乡村数字化转型,提高互联网宽带线路节点覆盖率,加强移动互联网5G基站建设,改善农村网络接入能力,提高网络带宽,以保障AIGC应用的反应速度和计算效率。二是探索分层部署算力网络,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算力分布体系,在郑州、洛阳、南阳等地建设AIGC算力枢纽,减轻多并发条件下带来的数据运算处理压力。三是统筹建设数字资源体系,促进数字基础设施融合发展,在满足农民AIGC应用需求的同时,兼顾乡村数字化改造、新型城镇化升级以及智慧化民生服务的需要,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的可持续性。

加强河南本土数据模型训练。AIGC技术的核心是对自然语言的处理、理解与生成,加强河南本土数据模型训练,使信息处理适应河南地方特色与科学定位,让智能应用讲好“河南故事”至关重要。一是开展河南方言的识别、处理与输出训练。除覆盖河南大部的中原官话区方言外,还应当加强对河南北部晋语区、东南部江淮官话区方言的数据模型训练,使AIGC应用听得懂、说得出“河南话”。二是基于中原地区农民传统观念、生活习惯与环境特点优化调整应用参数,收集河南不同地区乡村的饮食习惯、建筑特点、思想观念、种植养殖模式等数据信息,构建更具中原特色的数据信息体系与深度思考模型,让AIGC应用有一颗“河南心”。三是探索有针对性地开发农业专家模型。在农业生产、畜牧养殖、农业产业化等河南农村发展的薄弱环节,结合区域发展特点开展大模型训练,使AIGC应用更具“河南味”。

鼓励多元化应用工具开发。运用AIGC技术推进河南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本土化应用工具的支持,河南应当鼓励具有地方特色的多元化AIGC应用工具开发,实现AIGC模型的本地部署。一是要将智能模型与现实需要相结合。如在农业生产方面,开发智能种植助手,结合河南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生成个性化区域种植、浇灌、杀虫建议;在民生服务方面,开发智能便民客服应用,通过家庭成员、种植养殖、居住房屋等信息自动筛选匹配便民服务、补贴政策、市场行情等信息。二是要将技术范式与情感思维相结合。需要在发挥技术优势的同时,也要守住人文底线,避免乡村全面振兴陷入“算法至上”的异化困境。既要积极利用AIGC技术的便捷化优势,也要防止产生决策依赖;既要承认AIGC应用的科学性,也要警惕理性技术对人文情感的侵蚀。三是要将分类需求与多场景兼容相结合。对于不善使用智能应用的农村留守老人群体,可以重点开发通过“摇一摇”启动的语音应用工具;对于有一定文化基础的返乡青年,可以重点开发多功能综合性应用平台,实现多元化场景的动态支持,进一步推动乡村协同创新。

健全场景化风险管控机制。农民群体的信息甄别能力相对较弱,尽管AIGC应用能够通过深度思考保障输出结果的有效性与正确性,但在不同场景,AIGC技术仍然存在一定风险。一是建立分领域风险识别机制。避免信息失真与算法歧视,从源头识别AI换脸、智能合成视频、恶意拼接剪辑等失真内容,在算法设计中加入公平性约束,关注个性化需求。二是健全AIGC技术防护体系。对AIGC生成的图片、视频等内容嵌入数字指纹,部署AI内容溯源机制;对上传互联网的信息进行加密处理,杜绝训练模型与用户信息泄露,形成严谨科学的信息传播闭环。三是优化制度保障,规范AIGC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在省级层面制定管理办法,明确AIGC应用的定位与作用;推动监管创新,工业和信息化、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分工负责,堵塞技术与应用领域的监管漏洞;试点探索开发商业保险产品等救济渠道,减小因AIGC风险而造成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