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机关刊《支部生活》主办

传递中央和省委声音的重要喉舌

联系基层组织和党员的重要桥梁

交流和展示工作经验的重要平台

观察当代山东新形象的重要窗口

山东党建网
微信
手机版

努力推动重庆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来源:七一客户端/《党课参考》2025-06-19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当前,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近年来,重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重庆城乡融合发展的部署要求,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走出一条大城市带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的城乡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

党中央高度重视重庆城乡融合发展工作

重庆直辖之初,党中央交给重庆“四件大事”(按时完成三峡工程重庆库区的移民搬迁任务;搞好国有企业改革,振兴老工业基地;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到20世纪末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城乡融合发展紧密相关。进入21世纪以来,重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断探索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2007年6月,重庆被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9年2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为重庆破解城乡统筹难题提供了政策保障。随后,重庆陆续出台《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等政策文件,多措并举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到重庆考察,为重庆城乡融合发展把脉定向。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指出:“要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要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要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近年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8个单位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工作的通知》,将重庆西部片区纳入试验区范围,推动率先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相关部委先后支持重庆10多个区县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支持重庆探路城乡融合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并就“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具体部署,为重庆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重庆探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举措和成效

近年来,重庆出台《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实施意见》《重庆市推进以区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重庆市“小县大城”“强镇带村”试点工作方案》等文件,不断优化城乡关系,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2024年5月,重庆市委六届五次全会提出“打造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目标任务。2025年2月5日,重庆市委召开“新春第一会”,重庆市委书记袁家军在讲话中明确要求“要推动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经过不懈努力,重庆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正逐步形成。

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一是持续提升主城都市区发展能级。强化主城都市区极核引领功能,推动渝西地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谋划打造现代化渝东新城。数据显示,2024年,重庆主城都市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168.51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占比达到78%,有力带动全市城乡融合发展。二是增强区县城和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有序开展“小县大城”“强镇带村”改革试点工作,着力增强区县城集聚辐射能力,因地制宜培育一批中心镇和产业强镇,推动城乡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目前,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医共体“三通”建设实现区县全覆盖。三是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现“量质齐升”。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向区县城和重点发展的小城镇集聚,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不断健全进城落户农民农村权益“维护—盘活—退出”制度,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明显提高。

探索推进山区库区强县富民和现代化。一是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因地制宜培育优势主导产业,“一县一业”打造标志性制造业集群,推动产业链条融入主城都市区。山区库区依山就势发展生态特色农业逐步见效,成功打造“巴味渝珍”“三峡柑橘”等区域公用品牌,农业“接二连三”加快发展。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为引领,一体化推进渝东北、渝东南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区域旅游联动效应持续增强。二是推动区域协调联动发展。聚焦构建区县畅联、城乡融合的便捷交通网,推进城镇组团之间、乡镇之间国省干道提质改造,加强与高速公路衔接互通,实现“县县通高速”,“2小时重庆”交通圈加快成形。持续推动山区库区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内联外畅水平显著提高。建立“一区两群”区县对口协同发展机制,持续加大对4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17个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的帮扶力度。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一是坚决守住守好“三条底线”。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决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2024年,重庆粮食产量创近16年来新高。迭代升级防返贫动态监测体系,开展“鲁渝协作”,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2024年,83万余名脱贫人口实现稳定就业,脱贫区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4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大力实施“四千行动”。实施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行动,坚持“投、建、用、管、还”一体推进,以“四改一化”为重点,截至2024年底,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937万亩。实施千亿级生态特色产业培育行动,打造“3+6+X”农业产业集群,大力发展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成功培育出一批具有巴渝特色的名优“土特产”。实施千万农民增收致富促进行动,统筹推进经营增收、就业增收、财产增收、惠农增收和以城带乡促增收“五项计划”。2024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221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小至 2.24:1。实施千个巴渝和美乡村示范创建行动,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移风易俗,构建“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三是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扎实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种业创新攻关、数字乡村建设等工作,不断提升农业的科技含量和智能化水平。实施强村富民综合改革和“四进三回”行动,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努力推动重庆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面向未来,重庆将继续锚定“打造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目标任务,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突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促协同发力,走稳走好大城市带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一是统筹推进打造现代化重庆都市圈与推进以区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做优做强中心城区核心功能,加快提升渝西地区、渝东新城综合实力和承载能力,梯次打造功能互补、融合互动、同城化发展的现代化重庆都市圈。充分发挥区县城和小城镇作为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联结点的作用,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因地制宜推进城镇化进程。二是深入推进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改革。以全面深化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重庆西部片区改革探索为牵引,深入推进小县大城、强镇带村、强村富民贯通联动改革,让城乡居民同等享有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三是深入实施“四千行动”。坚持“五个振兴”协同推进,学好用好“千万工程”经验,迭代实施“四千行动”,用好巴山渝水的宝贵自然资源,夯实重庆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基础。四是“一县一策”推动山区库区高质量发展。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实际,找准山区库区独有特点,做优做强县域特色产业,纵深推进山区库区强县富民乡村全面振兴。五是加快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顺应农业转移人口变化趋势,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向区县城和重点小城镇集聚,不断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质量和技能水平,增强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