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拓内销,线下入驻如何更进一步?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当前,国际贸易风险加剧,加快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是应对国际贸易不确定性的关键之举。2025年4月10日,商务部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将组织有关商协会、大型商超和流通企业座谈,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帮助外贸企业拓宽内销渠道,稳步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工作。
种种迹象表明,出口转内销,不仅是外贸企业遭遇困境时的“救命稻草”,更是长远发展的“一步稳棋”。而在最直接反映转内销产品情况的线下渠道,广西这步棋如何下?
在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广西馆设置八大主题展区,展出近50家广西优质企业带来的超过150种展品。广西商务厅 供图
“八方援手”助力拓宽内销空间
未来一年内,京东将大规模采购不低于2000亿元出口转内销商品;盒马宣布面向中国外贸企业开放24小时入驻通道;永辉超市将为因出口受阻而库存积压的货品提供15天极速上架绿色通道……4月中旬以来,一众零售巨头集体出手支援外贸企业转内销。
与此同时,商务部牵头的“外贸优品中华行”活动也在多地持续开展,政府、商会以及行业协会积极发力,组织产销对接活动。
广西紧抓潮流,迅速跟上。
2024年6月7日,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广西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其中提到大力支持外贸企业拓展国内市场。鼓励外贸企业参加“外贸优品八桂行”和广西“33消费节”等展销活动,同时支持优质外贸产品进电商平台、进商场超市、进商圈步行街、进工厂折扣店、进商品交易市场。2025年1月19日,2025广西精品年货节暨广西·崇左(凭祥)中越边关年货市集盛大开市,年货节上首次设立了“外贸优品中华行”专区,螺蛳粉、六堡茶、大小家电等广西出口优质产品受到众人青睐。据了解,2025年以来,依托中越边关年货市集、广西“33消费节”、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等大型展会和促消费活动设立的外贸优品专区,广西已经组织超过50家外贸企业参会参展。线上与淘宝天猫、京东、抖音、快手等10余家国内电商平台建立战略合作,推动阿里、京东、唯品会、酒小二平台与超过70家广西外贸企业进行专场对接,涵盖家居、家电、母婴、酒水等全品类商品。2025年4月中旬,自治区商务厅先后召开了服务出口企业拓内销对接座谈会,广西提振消费暨离境退税、出口转内销工作对接会,广西外贸优品进商圈进商超进电商专场对接会等,集中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需求,为制定后续出口转内销相关政策措施打下基础。
2025年广西“33消费节”展销活动上展出的广西外贸优品。广西商务厅 供图
平台有意“纾困”却遭遇现实问题
4月29日,在2025年“惠”玩夜广西服务消费季启动仪式上,商圈街区、商场超市、电商平台、商协会等各界代表发布《支持外贸优品“进商圈、进超市、进电商”倡议》,再次表明支持出口转内销的决心。
目前线下布局的情况如何?遇到了哪些难点、堵点?
中国石化易捷便利店遍布全国,其“外贸优品”项目已开放招商绿色通道,符合条件的供应商引入后,将能充分利用中国石化易捷便利店网络、线上商城、会员体系和B端客户等资源,推广并销售产品。广西石油作为中石化的驻桂企业,拥有1200余座便利店、900多万会员、30万私域粉丝的网络及品牌优势,中国石化销售股份有限公司广西石油分公司有关负责人早前接受采访时便公开表示将减免渠道费用,实行零门槛入驻,利好困境企业。
“目前我们还在选商选品阶段。我们与企业双方面临的比较核心的难点是在选品和推广上。”广西易捷分公司总经理钟鸿表示,一些原本出口国外的产品,技术、规格要求与我国法律层面上的要求存在差异,消费习惯的不同也会影响产品的推广销售。“以常见的陶瓷餐具为例,销往国外的餐具在图案选择上更偏西式,多是复杂的艺术花纹,而国人更喜欢简约素色系的盘子,包括西式餐具使用餐碟,国人习惯用碗,习惯的不同导致受众也不一样。”她表示,当前已有一批外贸货品预计将在广西50家门店逐步上架,主要是食饮百货,供大家选购。
广西美加美新零售有限公司作为广西本土社区零售企业,拥有连接源头工厂的渠道资源优势,对出口转内销产品规模直采、快速落地上架有很大的帮助。但美加美也有着同样的困惑,品牌营销负责人林忠天道出现状:“什么样的企业、什么样的产品适合我们?我们希望能够看到一个更为明晰的目录,方便主动选择与接洽。”
据了解,目前从易捷、美加美、24客等便利店再到三街两巷、会展航洋等商超街区都还难以见到转内销货品的身影,它们上架大多还处于“正在进行时”。
出口产品技术标准、质量标准、认证认可等与国内要求不一致;外贸企业依赖“订单制”生产,转型意愿不高;线下渠道认为开拓成本高、供应链不够完善……这是目前所遇到的实打实的问题。
2025年广西“33消费节”展销活动上展出的精美瓷器。广西商务厅 供图
内销困境的破题之法
在走访中,记者发现,标准与消费习惯问题被提到的次数最多。在全球贸易背景下,部分外贸企业并非纯外销,其原料乃至加工的半成品在国内外是通用的。有些外贸产品的滞销,其实是原料或半成品的滞销,企业可以考虑从实际出发,生产更符合国人需求的产品。“对于拥有国内产品线的企业来说,过去的做法是直接将打算销往国外的成品投放国内市场,如在国内销路受阻,不妨尝试加大国内产品线设计的投入产出。”钟鸿认为这个问题可以从生产端尝试解决。
24客便利店相关负责人林必盛近期正在对接一家主打肉脯的外贸企业。这家企业过去以订单称重销售,而国内主打是预包装的小块产品,标准不同、习惯不同导致双方接洽多次仍未达成共识,产品上架也随之搁置。
这些只是出口转内销过程中诸多问题的一个缩影,各界各部门也一直在探索破题的方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院长桑百川对于标准与认证这一问题曾表示,相关部门要提高出口产品国际标准和认证的国内转化率,促进相关规则制度的衔接融合,简化认证流程,缩短认证周期,帮助外贸企业产品尽快取得国内市场准入资格。《广西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措施》中同样提到,优化“同线同标同质”产品认定方式,鼓励企业对其产品满足“三同”要求作出自我声明,或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认证。
出口转内销,核心还是在“转”,对于消费者而言,便捷地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是第一需求。如果外贸商品计划在国内市场长期上市,那么企业在做好产品质量的同时,在营销渠道、供应体系、品牌塑造、定价机制等方面需要加快转型,将“外贸优品”打造成“内销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