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文化蕴含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黄帝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体,深深地根植于每个中华儿女的思想和灵魂中。追本溯源,黄帝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影响深远,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在黄帝文化中均有显著呈现。
黄帝文化体现了中华文明连续性的突出特性
从考古发现看,黄帝文化大致形成于仰韶文化中晚期,距今5000年前后,在这期间,农业成为经济基础,社会组织能力达到新高度。从文明起源看,文字是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也是延续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文字的诞生与黄帝颇有渊源,《拾遗记》说“黄帝始造书契”,书契就是文字。从史料记载看,记载黄帝的典籍汗牛充栋,《山海经》中黄帝战蚩尤的英武,《管子》中黄帝得诸贤相而治四方,而《史记·五帝本纪》使黄帝叙事模板正式确立。从社会发展看,黄帝率先垂范并选贤任能,任命史官负责记录黄帝的言行,这些制度也被后世帝王所沿袭。从文化传承看,自春秋典籍中就有三月三登新郑具茨山朝拜黄帝的记载,唐代以后渐成规制,并与今日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一脉相承。黄帝文化中体现的突出的连续性,让中国人始终敬畏初来之源,思索一路过往,中华文明无论经历怎样的暴风骤雨,始终有典可循、有籍可查。
黄帝文化体现了中华文明创新性的突出特性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但并不意味着故步自封,黄帝文化闪烁着中国人躬行实践的创新精神。“治五气,设五量,扶万民,度四方”,黄帝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渊薮。在器物制作方面,黄帝制衣造屋、作杵作臼、造车构舟、制兵炼铜;在天文气象领域,黄帝时代制定了《调历》,《山海经》记载黄帝在与蚩尤的争战中观气象而利用之;在数理音律领域,黄帝使“隶首作算数”“垂作规矩,作准绳”,并创五音十二律。黄帝带领人民从茹毛饮血的蛮荒社会,演进到“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的文明社会。这种筚路蓝缕、开拓创新的精神之光照亮万古长夜,并在今天仍呈现出勃勃生机。
黄帝的各种创制,展现了中华民族“从无到有”的创新创造能力。当代历史证明,任何对中国的技术封锁最终都是徒劳的,因为远在黄帝时期,勤劳聪慧的华夏儿女就厚植了敢为人先、革故鼎新的创新基因。
黄帝文化体现了中华文明统一性的突出特性
尊祖敬宗、报本反始是中华民族的人文传统,是尊共祖以铭自身,并万代不易。《五帝本纪》中说:“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黄帝曾为安抚万国百姓而亲巡四方,东至于海,南抵长江,西及崆峒,北至燕山。黄帝用脚步丈量了华夏的疆域,并使中国人拥有了周游宇内四海的壮阔气概。西汉司马迁提出了“华夷同祖”观念,他在《史记》中建构了一幅以黄帝为中心的民族谱系。晚清以来,知识分子在西方文化冲击之下试图建构中国国族认同,选择了黄帝并强调其为华夏民族的始祖。
如今,有关黄帝的遗迹遍布中原大地。具茨山上的巍然,故里祠中的肃穆,轩辕桥下的静谧,为同根同祖同源的远方游子构筑一隅心灵的原乡,《管子》中黄帝“陶天下而以为一家”的夙愿也就此达成。在三月三新郑拜祖大典的议程“祈福中华”中,河南的黄土、云南的红土、青海的白土、黑龙江的黑土和浙江的青土同入一鼎,象征着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寓意着中华民族同心一体、永世团结。
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兄弟一家亲。每年在新郑黄帝故里举办的拜祖大典活动,都不难看到港澳台同胞的虔诚身影,由黄帝文化为中华民族画出的“最大同心圆”,至今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向心作用,诉诸全体中国人慎终追远、饮水思源。
黄帝文化体现了中华文明包容性的突出特性
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熔铸成共同文化。中华民族求同存异、调和万方的包容底气,便源于黄帝文化。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并取得胜利,在战胜蚩尤后“合符釜山”,炎黄子孙的概念也得以形成,直至今日。黄帝尊重不同部族的独特信仰,躬身参与各地的山川开发,使各部子民感受到了黄帝海纳百川的宽博胸襟。“黄帝之治天下也,其民不引而来,不推而往,不使而成,不禁而止。”黄帝文化的包容性,突出强调多元和谐,这使中华文化从一开始就体现出兼容并蓄的气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积极倡导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这种包容胸怀、中国智慧与黄帝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
黄帝文化体现了中华文明和平性的突出特性
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黄帝文化蕴含的“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文化传承。一方面,《黄帝内经》中强调的“平”与“和”是人体健康的理想状态,“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黄帝制定并推行君臣之义与父子之礼,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睦。另一方面,黄帝之时,天下共主炎帝神农氏已经衰落,酋长们互相攻伐,战乱不已,生灵涂炭。黄帝毅然肩负起安定天下的责任,修德整兵,习用干戈,以道义促使部落之间相安友好,以武力征伐强暴,制止侵略,“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因此,许多部落慕其威望,前来归从,协和万国,天下太平。
黄帝的和合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尧在位时“百姓昭明,合和万国”;张骞出使西域与各国交好,为丝绸之路奠定了良好基础;郑和下西洋,传播了中华文化,以礼尚往来的姿态参与到了国与国、民与民的友好交流中。“万国和”是黄帝内心所期盼的理想社会,新时代的中国坚守讲信修睦、以和为贵的古训,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永远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作为五帝之首、都于有熊的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文化中凸显的突出的连续性、统一性、创新性、包容性、和平性,既是中华文脉的赓续发展,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传承弘扬黄帝文化既是增强国家凝聚力、向心力的时代之需,也是推动中原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内容,将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提供强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