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机关刊《支部生活》主办

传递中央和省委声音的重要喉舌

联系基层组织和党员的重要桥梁

交流和展示工作经验的重要平台

观察当代山东新形象的重要窗口

山东党建网
微信
手机版

以“三治”为抓手提升城市基层治理水平

来源:前线客户端2025-04-2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基层治理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基层治理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面对经济社会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新时代,城市基层治理也发生着新变化、走到了新阶段、呈现了新特点。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是提升治理水平的重要途径。

强化主人翁意识,激活自治内生动力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基层治理中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不可替代。

充分认识城市治理特点,建强基层自治组织。有别于农村“熟人社会”,城市居民来自五湖四海,这就需要基层组织把大家组织起来,共同治理城市“大家园”。基层党组织要加强自身建设,选优配强社区工作者,完善考核评价机制,通过定向招考等渠道拓宽职业空间,让一线同志有盼头、有奔头,切实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能力。比如,顺义区光明街道18位社区党组织书记中有10人被招录入编,有效激发了干事热情。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组织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团结起居民群众和社会主体。以强有力的政治引领,统筹推动业委会、社区社会组织、物业公司和其他组织等参与探索治理体系建设。

形式多样搭建互动载体,发动群众参与治理。人民群众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无限的创造力。坚持群众唱主角,利用党建协调会、邻里议事会等载体和接诉即办、网格化管理等机制,拓宽表达渠道,搭建沟通平台,依靠群众解决群众自己的事情。集中民智打通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激发“神经末梢”的触感深度和广度,将其延伸到服务群众的最前沿、组织群众的最前线,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用好群众路线这一重要法宝,构建起基层治理共同体,让群众感受到基层治理伸手可及、参与有感、意见管用,实现“要管我”“要我管”向“我要管”的转变。

筑牢“一杆秤”权威,用足法治约束劲力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是基层治理的制度保证。提高城市基层治理效能,要强化依法治理。

提高依法行政意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城市基层治理要坚持好、发展好“枫桥经验”,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编制镇街履行职责事项清单为契机,厘清权责边界,以“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法治意识和“法定职责必须为”的责任担当,下足“绣花功夫”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杜绝错位、越位、缺位发生。拓展数字化应用场景,“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提高基层治理的便捷性。加强对懂法用法、依法用权、公正司法、严格执法等方面的监督,提供便捷渠道由人民群众评判治理成效,切实保障人民福祉。

加大普法宣传教育,多元化解矛盾纠纷。坚持法治为纲,丰富形式载体,采取传统媒介与新媒体相结合,分层分类地加大精准教育。以推进综治中心建设为切口,做实领导干部大接访制度,实现群众“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处”,下力气解决群众诉求。定期组织排查矛盾纠纷,走好“网上群众路线”,以线上线下的强化融合,高效处理集中需求,及时发现苗头性风险隐患,增强治理的前瞻性主动性。注重发挥老干部、法律从业人员、人民调解员、志愿者等力量,加强矛盾纠纷调处,完善多元调解机制,做到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关口把控,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

凝聚正能量动能,强化德治监督合力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城市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共识氛围,用实际行动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

以文化人,倡行向善向美。发挥优秀文化熏陶引领作用,强化文明“软实力”建设,用文化活动凝聚人、引领人、塑造人,提高群众道德文明素养,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以文明家庭、优秀家风评选为载体,培育和谐向上的良好氛围,培植基层治理的情感和文化根基,为参与基层治理厚植思想道德基础。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组建百姓宣讲团、设置光荣榜,让好风气潜移默化到群众日常言行中,形成睦邻友好、文明有爱、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自觉,助推基层治理上水平。

以约束人,引领文明风尚。广泛征集意见,制定市民公约、居民公约,开展承诺践诺活动,调动守道德、讲文明、树新风积极性,画出家园意识最大同心圆,实现居民从“小家庭”融入“大家园”。定期对遵约践诺进行评分定级、贴星挂牌,设置“红黑榜”加大表扬曝光力度,惩恶扬善。落实好人好事通报机制,宣传暖心故事;向先进典型发送表扬信,提高美誉度和影响力,实现评选一个、影响一群、带动一片,以正向激励反向约束促进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