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机关刊《支部生活》主办

传递中央和省委声音的重要喉舌

联系基层组织和党员的重要桥梁

交流和展示工作经验的重要平台

观察当代山东新形象的重要窗口

山东党建网
微信
手机版

十指舞动千年影

来源:山东《支部生活》2025-03-14

在皮影界,流传着“七紧、八松、九消停”的谚语,意思是在表演皮影戏时,通常需要八个人通力合作,如果是七个人整个后台就比较紧张,如果有九个人那就会有人闲着。

但泰山皮影格外不同,它掌握着中国皮影界最高表演技艺“十不闲”,表演时需要“脑里想着词儿、嘴里唱着曲儿、手里舞着人儿、脚下踩着锤儿”,一个人当十个人用,五官、四肢、头脑一刻都不闲着。

泰山文化的“活化石”

皮影戏,也称“影子戏”、“灯影戏”,是广泛流传于我国各地的一种古老、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国戏曲的源头之一,也被公认为“现代电影始祖”。

据说,宋真宗来泰山封禅时带来一出皮影戏用于祭祀,祭祀完毕后,为了表达对泰山神的尊敬,宋真宗就将这出皮影戏留在了泰山。此后,皮影在泰山地区落地生根。

成书于明代崇祯年间的《韬祷机闲评》就有对泰山皮影在东岳庙会前进行表演的记载。经过一代代的传承,泰山皮影戏的传统表演技艺、皮影雕刻方法和口传剧本流传至今,成了泰山文化的“活化石”。在泰安,“登泰山不看泰山皮影戏不成游也,不看影戏不知礼义”的谚语广为流传。

一人、一桌、一灯、一幕……十指飞舞之间,一人演尽生旦净末丑;铿锵锣鼓声里,一口唱出古今兴亡事。热闹喜庆的锣鼓声中,白色幕布上两个彩色人影栩栩如生,舞刀弄棒,闪转腾挪,精彩异常,再配以地方特色唱腔,一出热闹经典的泰山皮影戏便展现在大家面前。

一个个活灵活现的皮人儿,制作起来极有讲究。

首先是选皮,驴皮、羊皮或牛皮都可以,驴皮做神仙,牛皮做小妖,羊皮则多用作布景。其次是绘皮,泰山皮影多采用中国画的大写意手法,造型粗犷,上色虚实相生,演出时呈现出中国水墨画的场景效果,自成一番风味。

然后就是雕刻,其技法讲究简练明快。为了保证皮影道具的强度,“雕刻不过八百刀”就要将皮影刻画得栩栩如生,这非常考验皮影师傅的手上功夫,没有多年的潜心雕琢,揽不下这“瓷器活”。

皮影的人物形象造型多借鉴泰山民间剪纸和传统戏曲脸谱,逐步形成了带有鲜明地域特点的脸谱系列。泰山皮影属于典型的口传民间艺术,演出没有剧本,演员完全靠记忆表演发挥。声腔种类丰富,不仅继承了早期山东皮影的“摩调”,还广泛吸收泰安当地流行的其他民间戏曲唱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声腔体系。

从“独角戏”到“大舞台”

2006年12月,泰山皮影戏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5月,泰山皮影第六代传人范正安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但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人们消费模式的转变,泰山皮影戏和其他许多民间非遗一样,在保护传承方面面临着严峻挑战。

为了守住传统艺术的根和魂,泰山皮影表演中用到的人偶等道具,都是由泰山皮影传承人手工雕刻、彩绘而成。从选皮、刮晒、阴干,再到画稿、过稿、雕刻、上色、熨平、缀结等,各环节绝不使用机器。

在演出剧目上,泰山皮影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与时俱进,主动适应时代变化需求。范正安系统整理泰山皮影的资料,将脑海中记得的传统剧目一一整理记录下来,把《泰山石敢当》打造成热门剧目,创作《夸泰山》《老汉眼中的二十大》等一系列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剧目。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他还尝试将经典的卡通剧改编成皮影戏,用皮影的形式诠释古典名著《论语》,这些轻量化、年轻态的表达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目前,泰山皮影已经作为泰安市的校本课程进入全国60余所小学,10万多名孩子正在学习泰山皮影。以前,都是范正安一个人在舞台上表演,如今,泰山皮影戏已不再是他一个人的“独角戏”。

为使供给侧与需求端更加高效精准对接,泰山皮影从文化产业、非遗生产性保护两个方面入手,延伸产业链条、丰富体验场景,搭建起全环境“非遗生态系统”,形成了以“剧目欣赏+游客互动+制作体验”的新模式。

比如,瞄准如火如荼的“研学游”,推出“影人制作”、“亲子表演”等互动体验活动,优化提升配套服务,打造系列精品研学线路。又如,开发“私人定制”业务,开展皮影肖像定制服务,推出泰山皮影独有IP“小敢”系列文创产品,进一步拓展泰山皮影的应用场景。

2017年,泰山皮影体验馆开到了北京前门大街。在这里,人们不仅能了解泰山皮影的发展历史,还能看到《三打白骨精》《武松打虎》等经典皮影戏,泰山皮影受到北京市民和全国各地游客的喜爱。

中国非遗“圈粉”国际

“艺术无国界,文化有共识。”这几年,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泰山皮影开始走出国门,让无数外国观众在上下翻飞的灵巧影人、有条不紊的乐器伴奏和声情并茂的醇厚唱腔中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埃及、南非等20余个国家都有泰山皮影的足迹。每到一地,泰山皮影都会掀起一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捧热潮。2015年9月,范正安随文化部赴美参加文化交流活动,一场英文版的《泰山石敢当》,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亲和力、感染力,赢得现场观众的满堂喝彩。2017年9月,范正安受邀访问德国,半个月时间走访10余个城市,演出场面火爆,数次加场……如今的“泰山皮影”越来越有了“国际范儿”。

三尺生绡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未来,泰山皮影将继续坚守初心、守正创新,续写新辉煌、焕发新光彩。(方璇  王汉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