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这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新时代,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但与之对应的基层公共文化资源质量不高、阵地不健全、供给不精准等问题日渐凸显。
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用心用情解好文化资源“好不好”、直达渠道“到不到”、人民群众“要不要”、工作机制“牢不牢”“四道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推动实现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聚焦产品“好不好”——
“里子+面子”完善文化资源生产机制
把提升文化资源质量作为建立“直达机制”的前提,从思想内涵与表现形式两方面下功夫,强化供给端的源头质量把控。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鼓励广大文化工作者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从改革发展稳定的火热实践和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中精准选题,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丰厚积淀中汲取营养,不断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创作出更多内容充实、思想精深、扎根人民、引领时代的优秀作品。
探索生动活泼的表达形式。时代在发展,技术在进步,文化作品的形式要与时俱进。既要传承弘扬好传统曲艺、民俗技艺、地方戏剧、民间表演等非遗资源,利用好文学作品、影视艺术、舞台表演、展览展示等载体形式,更要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思维,探索运用潮流音乐、国风动漫、文创市集、VR和AR等表现形式,推动传统文化的时尚表达以及与不同艺术门类的跨界融合,创作更多形神兼备的优质文化作品。
聚焦渠道“到不到”——
“线下+线上”畅通高效直达基层机制
把阵地建设作为建立“直达机制”的基础,拓展“线下”公共文化空间、搭建“线上”文化服务平台,确保优质文化资源顺畅直达基层。
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向基层拓展、向群众靠拢。完善提升城乡基层文化阵地,整合党建、宣传、文化、体育、科普等领域,用好阵地、项目和资金,集中资源打造共建共享、功能多元的公共文化空间。积极策划实施形式多样的文化惠民项目,精心组织地方特色文化活动,并通过文艺巡演、电影展演、文化走亲等形式,推动纵向的城乡互动、横向的区域交流,把优质文化产品源源不断送到群众身边。
扩大优质数字文化资源供给,运用新技术提高直达基层的效能。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加强公共文化云建设,推动存量文化资源数字化,扩大网络音视频文化资源供给。推动数字技术应用,发挥互联网覆盖广、传播快、互动性强等优势,利用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等阵地开展线上文化活动,突破层级壁垒、实现无界传播,推动优质文化资源通过网络直达千家万户。
聚焦群众“要不要”——
“问需+问效”构建基层需求响应机制
把群众受益、群众满意作为“直达机制”的评价标准,建立“事前问需、事后问效”机制,变供给侧“有啥送啥”为需求侧“要啥给啥”,将优质文化资源送到群众心坎上。
建立基层文化需求征集机制。将群众需求征集作为资源配送的前置环节,鼓励文化服务机构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网络征集等方式,了解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和精神期待。从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组织优质文化资源的订单生产、按需配送,实施分众化、差异化的精准供给,防止供非所需、“一厢情愿”,实现供需对接、“两情相悦”。
建立服务质效跟踪反馈机制。文化活动不能“一送了之”,应以群众满意为导向,对活动参与率、设施使用率等进行跟踪问效,准确把握群众文化需求的发展变化,并将评价结果与政府奖补、项目评优等挂钩,倒逼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提质增效,及时调整优化供给种类、内容、形式,为基层提供更多“解渴提神”的精神食粮。只有真正把知情权、评价权交给群众,才能不断提高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聚焦机制“牢不牢”——
“输血+造血”健全运行保障长效机制
把常态长效、实际实用作为“直达机制”的效能追求,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共享”,健全完善运行保障长效机制,确保群众长久受益得实惠。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围绕文化产品生产、活动组织、内容监管、阵地建设、人才培养等关键环节,构建政策、资金全链条保障体系。积极探索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社会捐赠、定向资助、志愿服务等方式,鼓励引导文化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文化建设,丰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优质文化资源多元化供给格局。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增强基层自我“造血”能力。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培育打造接地气聚人气、传得开留得下的特色文化产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形式提升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发挥群众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挖掘和培养更多文化能人和民间艺人,引导更多群众从欣赏者变成参与者,从台下观众变成台上主角,壮大基层文化力量,增强基层文化自我发展、自我服务的能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新需要和新期待。
文化惠民只有进行时,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对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