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机关刊《支部生活》主办

传递中央和省委声音的重要喉舌

联系基层组织和党员的重要桥梁

交流和展示工作经验的重要平台

观察当代山东新形象的重要窗口

山东党建网
微信
手机版

来前杨,邂逅诗和远方

来源:山东《支部生活》2025-09-10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墨客几年陪画隼,板舆平日到萱堂。”在临邑县临盘街道前杨村忘忧花园的文化休闲长廊,游客们随心驻留、吟诵,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前杨村位于临邑县西北部,距离县城约15公里,曾是省定贫困村,如今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称号。这些成果,都要归功于乡村文化振兴的力量。

抓住了一个“机遇”

明永乐年间,杨姓始祖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移民落户于此并立村,时称杨家村。因村北钩盘河北岸也有一个杨家村,故南岸杨家村改称前杨村,北岸杨家村改称后杨村。

“前杨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庄,群众以种地为生,种植结构单一,村集体经济薄弱,是远近闻名的穷村,群众从来没有想过吃‘文化饭’。这一切从2018年起有了变化。”前杨新村党支部书记杨瑞瑞介绍。

经组织选派,2018年省纪委监委干部崔磊到前杨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村民修路打井,集中处理生活污水,清理柴草堆、粪堆、砖瓦堆“三大堆”……村民行为方式日益文明,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在村“两委”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前杨村入选山东省首批美丽村居建设试点,获得750万元资金扶持。

村里还加强“两委”班子建设,制定党员星级考核办法和积分管理办法,打造了一支能够干事成事的工作队。2022年,年仅33岁的杨瑞瑞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新班子有7名成员,平均年龄45岁,有2名‘80后’,储备了8名年轻后备干部,我们心气足、干劲大,誓把前杨换个新天地。”杨瑞瑞充满信心地说。

在崔磊的带领下,前杨村找到了一条以文兴旅、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的乡村振兴道路。他先后带队到宁阳、兰陵等地学习先进经验,聘请山东省旅游规划设计院和浙江专家,对村庄产业发展进行规划,完善建设村庄基础设施和文化景观,包装策划了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和旅游项目,先后建设了南湖、憩园、丛林树屋等景点,修缮了点将台、国丈井等历史古迹,培育了时光旅社、乡村振兴学院等文化项目,培育了忘忧花园、现代农业种植采摘园等农文旅融合项目。

今天的前杨新村出门见景、推窗看绿、随处赏花,百姓品味田园、收获美丽、感受幸福。村集体年收入从不足万元增长到85万元,人均收入达到2.5万元。

风景这边独好

走进前杨村村史馆,首先看到的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师生创作的《幸福前杨人》风俗画。这幅画运用了掐丝珐琅工艺,融合了剪纸和农民画元素,展现了前杨村的舞龙、团圆饭、农耕等生活场景。

乡村要振兴,文化要先行。前杨村建设了460平方米的村史馆,集中展示前杨农耕、生活、商贸等影像和实物200余件。在村内显眼位置,还建设了1600平方米的前杨大舞台,承接各类文化活动,为游客感悟淳朴民风、农耕文化提供了平台。深挖史志文化,绘制《九龙闹春》和《国丈井》3D壁画,出版67万字的《前杨村志》,为大家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家乡记忆。

前杨村有一处文化遗迹——国丈井。相传,明初魏国公徐达驻兵钩盘河一带,命士兵在钩盘河南岸高地打井数口,皆水质清澈,品味甘甜。后不少流离失所的百姓在井位附近安家落户,前杨村这口井成为百姓赖以生存的“宝井”,因朱元璋之子朱棣迎娶了徐达之女为妻,故百姓为井取名“国丈井”。

此外,徐达还在钩盘河两岸操练水陆兵马,并修筑点将台,台高数丈,占地数亩。钩盘河岸两边地势低洼,水草茂盛,士兵常常牵马到此放牧饮水,故被称作“饮马湖”。2018年,饮马湖经修葺后更名为“南湖”。

如今,国丈井、点将台、饮马湖这些文化古迹经过保护性开发,都成了前杨村有名的文化旅游景点和网红打卡地。

前杨村十分重视民俗、非遗等文化开发,在村内乡村振兴学院设立了非遗项目展示区,共展出当地非遗项目8个,并增设了现场互动、现场制作环节,成功打造出精酿啤酒、豆腐皮、香油、月饼、非遗剪纸等品牌。“品尝前杨哈密瓜,常来前杨是一家;常吃前杨豆腐皮,常来前杨没外人。”杨瑞瑞的幽默介绍引得游客和村民频频点头。

百姓日子美起来

“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这辈子还能有种地以外的收入,现在家家户户都有了股权证,人人年底能领年终奖,这事儿十里八村都羡慕得不得了。”村民高卫东说,除了享受村庄发展带来的年底分红,他在种植大棚之外又多了一份固定收入。目前,前杨村文化旅游业直接带动10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创业。

2019年,由前杨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前杨记忆文化旅游公司,推行产权制度改革和股份制改造,把全村旅游资源按照人口总数进行量化,每人量化折合17股,年底公司拿出收益的75%,对集体和个人进行分红,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充分调动全体村民参与文旅产业的积极性。

前杨村注册了“前杨记忆”品牌,整合包装特色农产品、旅游纪念品、文创产品,开展电商直播,提升公司收益,增加集体和村民收入。村民张玉霞以前外出打工,如今选择在村里的文化旅游公司工作,工资加提成每年能收入4万多元。

村里还开设了暖心食堂,为80周岁以上老人和70周岁以上独居老人免费提供就餐服务,为行动不便的老人送餐上门,在今年端午节期间还举办了饺子宴活动,邀请村里高龄老人、100余名独居老人欢度佳节,享受幸福“食”光。

谈起这些变化,84岁的村民陈中元笑得合不拢嘴:“前杨这几年的变化,赶上了过去几十年的变化,村庄现在是越来越好了,更重要的是,这种好是俺们老百姓切切实实能感受到的!”(杨德林  胡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