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机关刊《支部生活》主办

传递中央和省委声音的重要喉舌

联系基层组织和党员的重要桥梁

交流和展示工作经验的重要平台

观察当代山东新形象的重要窗口

山东党建网
微信
手机版

乳山:从“面子婚礼”到“里子幸福”

来源:山东《支部生活》2025-08-13

乳山,海风裹着甜蜜,也携着新风。

5月21日,“海誓山盟 爱在乳山”结婚颁证仪式在乳山市民政局婚姻登记处温馨启幕,11对新人携手步入婚姻殿堂,在亲友见证和掌声祝福中庄严宣誓:“我们自愿结为夫妻……风雨同舟,终生相伴!”

这场浪漫仪式的背后,是乳山深耕婚俗改革的生动实践。当“天价彩礼”“铺张宴席”逐渐退场,新人们在开启幸福之门的同时,也为乳山的婚俗改革实践增添了生动注脚。

文化浸润塑新风:让浪漫与文明同频共振

在“海誓山盟 爱在乳山”结婚颁证仪式现场,有一对特殊的老人。90岁的于英沂是“山东好人”、威海市道德模范,他和老伴一起将结婚证郑重递给新人后,分享起62年“钻石婚”的婚姻秘诀——互敬互让。

乳山邀请银龄夫妻担任特邀颁证员,不只是一场仪式上的安排,更是将岁月沉淀的婚姻智慧具象化传递,为新人种下“婚姻需要终身经营”的种子,让传统婚姻美德在新时代延续。

工作人员为市民讲解婚俗改革新政策

工作人员为市民讲解婚俗改革新政策

带领村民将南黄镇院后村从“落后村”变为“先进村”的村党支部书记、全国三八红旗手杨秀丽,用实干诠释责任与担当,将乡村振兴中凝聚的信念与坚守融入婚姻寄语,告诉新人携手同行、共克难关的真谛,让这份跨越乡村振兴与婚姻经营的精神力量,在仪式中生根发芽。

全国劳动模范孙徐军的“跨界”见证同样令人印象深刻。他结合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讲述爱情不仅有花前月下的浪漫,更需携手面对风雨的洗礼,巧妙地将“工匠精神”与“婚姻哲学”嫁接,为仪式增添了别样温度。

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特殊颁证员,共同构成了乳山婚俗改革独特的文化注脚。

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学硕士孔志鹏教授的出场,则为仪式注入理性之光。这位深耕家庭教育领域的“心灵捕手”,曾带着30万字的读书笔记走进乳山社区,帮助多对夫妻化解矛盾。他的加入让新人明白,现代婚姻不仅需要情感滋养,更需科学经营。

多年来,乳山聚焦婚姻登记场所创新,积极推行“文旅+婚俗”场景融合,在3A级景区台依湖旅游度假区设立“海誓山盟 乳期而遇”婚姻登记巡回点,打造沙滩婚礼、草坪婚礼、海上婚礼等特色场景婚礼,举办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集体婚礼、集体颁证仪式30余场,吸引新人广泛参与。还推出“婚姻家庭辅导”“我们结婚啦”公交婚礼等35个文明实践品牌项目,广受市民点赞。

文化的力量不止于场景创新,更在于以柔性方式浸润人心。基层群众以生活为蓝本,自编自演的《让彩礼归于“礼”》《这个婚到底怎么结?》等40多部小戏小剧作品,将“天价彩礼”“铺张宴席”等现实痛点转化为文艺作品中的幽默讽喻与深刻思辨。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演绎,将婚俗改革的话语权交还群众,让文明新风从政府倡导的“文件语”转化为百姓口中的“家常话”,在潜移默化中重塑了群众的价值认知,为婚俗改革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服务升级惠民生:让幸福触手可及

“我儿子的婚礼就是在咱村的大礼堂里办的,场地免费,厨具齐全,省了好几千元。”在南黄镇冷家村,冷瑞光的邻居正在筹备孩子婚礼,听说冷瑞光就是在村里举办的婚宴,便过来咨询一下。

“在村里办婚礼,还能找村里的红白理事会帮忙操办,不比你自己晕头转向、东找西找好?”提起他儿子那场“简办”的婚礼,冷瑞光十分满意。

近年来,乳山充分盘活村级活动中心、文化礼堂等资源,在20余个村依托暖心食堂等场地,精心打造“共享喜宴厅”85处,成为新人婚礼婚宴的热门选择,年均承办婚宴200余场。这不仅为新人节省了大量的婚礼开支,还为乡村增添了热闹喜庆,更传承和弘扬了传统文化。

乳山的婚俗改革创新并不仅限于线下,在线上服务和制度建设方面同样亮点频出:首创“婚俗改革观察员”制度,邀请乡贤、青年代表“挑刺”监督;依托“爱山东”政务App线上预约系统,1.8万对新人通过“指尖操作”告别排队烦恼;在全省率先推行“结婚登记天天办”,春节不打烊的服务获群众点赞。

在乳山婚俗改革综合服务中心,不仅能办登记、学婚俗,还能预约“婚姻家庭辅导套餐”:婚前有“爱情成长课”,帮助新人正确认识爱情与婚姻,做好进入婚姻生活的准备;婚后有“矛盾调解室”,为夫妻双方提供专业的调解服务,化解婚姻生活中的矛盾和纠纷;孕期心理、育儿指导等方面的服务也能在这里“一站式”获得。

“我们要让婚姻登记处成为‘幸福加油站’,而不是单纯的‘盖章窗口’。”乳山市民政局负责人的这番话,道出了婚俗改革的初心和目标。自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施行以来,乳山异地登记占比达21%,“便民服务圈”辐射周边区市,让文明婚俗的“乳山经验”越传越远。 

三级联动破陈规:让文明扎根乡土肌理

推进婚俗改革,制度建设是保障。为此,乳山建立了“市统筹、镇主推、村自治”的全域机制。市级层面统筹全局,科学谋划改革蓝图;镇级积极落实,将政策转化为实际行动;村级充分发挥自治优势,确保改革贴近民生需求。

把深化移风易俗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在街头巷尾,精心设计的宣传海报色彩鲜艳、内容生动;社区广场上,精彩的文艺演出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婚俗改革理念;乡村广播中,通俗易懂的讲解声情并茂,营造出浓厚的改革氛围。党员干部以身作则,主动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率先垂范。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文明新风,影响和带动身边群众,让“打破陋习、倡树新风”从倡导逐渐演变为基层自治的自觉行动。

目前,全市601个村均成立红白理事会,每年组织专家和律师进村开展宣讲,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解答他们在婚俗改革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同时,指导各镇街开展红白理事会骨干成员培训,内容涵盖政策解读、沟通技巧、矛盾调解等多个方面,全面加强移风易俗队伍建设。通过这些举措,有力有序推动了婚俗改革工作开展,越来越多的群众主动摒弃陈规陋习,选择文明简约模式,文明新风在乳山大地蔚然成风。

当公交婚车代替豪华车队,当共享礼堂代替星级酒店,当文化仪式代替金钱堆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婚礼形式的“减法”,更是幸福指数的“加法”。从“大操大办伤元气”到“简约适度有仪式”,乳山的婚俗改革如同春风化雨,推动文明简约婚礼新潮流。(宋潇颖  乔忠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