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机关刊《支部生活》主办

传递中央和省委声音的重要喉舌

联系基层组织和党员的重要桥梁

交流和展示工作经验的重要平台

观察当代山东新形象的重要窗口

山东党建网
微信
手机版

冠县:舞台搭在村里 镜头聚焦群众

来源:山东《支部生活》2025-07-11

辛集镇妇女节活动现场

近年来,冠县以“百姓报名百姓演·百姓演给百姓看”为主题,深挖红色资源,传承本土文艺,话筒递给群众,镜头聚焦群众,让基层文化活动通民气、接地气、聚人气,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百姓编”,创作“通民气”的好作品


在烟庄街道大型红色舞台剧《金字匾》的排练现场,演员们身着戏服,在导演的指导下反复打磨每一个动作与表情,力求将英雄模范赵海英舍小家顾大家、照料伤员的感人事迹生动呈现。“能参与这部剧的创作,我感到特别荣幸。通过演绎赵海英的故事,我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也希望能通过我们的表演,让更多人铭记这段历史。”身为创作者之一的烟庄街道干部赵耀敏非常激动。

这部作品凭借深刻内涵与精湛演绎,入选聊城市委党校特色课程。党校教师王老师表示:“《金字匾》走进课堂后,学员们反响热烈,它以文艺的形式让红色精神更生动地传承,激励着大家汲取奋进力量。”

除此之外,冠县群众创作的文化精品还有很多。山东快书《密会老掌柜》以紧凑的节奏、生动的说唱,重现往昔的隐秘风云;蛤蟆嗡小戏《红月亮》《血井红霞》,用婉转的唱腔与细腻的表演,将悲壮的历史故事娓娓道来;柳林花鼓曲调《绣帐幔》《喜歌》,用灵动的旋律传递着乡土韵味……

清泉街道胡庄村、东三里村及清水镇北街村等10个村庄的群众将对家乡的热爱融入村歌创作中,《幸福胡庄》《东三里之歌》《北街村北街人》等村歌一经推出,便被改编为广场舞曲,在夜晚的村头巷尾欢快唱响。

群众创作的优势之一是能够灵活运用群口快板、诗朗诵、三句半和四股弦等艺术形式。例如,山东快板《铮铮铁骨孙立民》以铿锵有力的节奏,赞颂英雄人物的浩然正气;四平调《故道新风尚》则用悠扬的曲调,描绘冠县发展的崭新风貌……

为了给群众创作再“添上一把火”,冠县积极搭建创作平台,大量征集本土群众演员,邀请知名导演、演员加盟,共同打造冠县首部红色电影《鲁西儿女》。

在冠县,“百姓编”如同涌动的文化清泉,激发着基层创作力量,孕育出一部部“通民气”的文艺佳作。这些作品扎根于本土,回溯红色记忆、传承历史文脉、创新艺术表达,以独特的魅力讲述着冠县故事。


“百姓演”,搭建“接地气”的大舞台


聊城市秋季“百姓村晚”暨冠县乡村音乐节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清泉街道东三里社区广场上人头攒动,一场精彩纷呈的“百姓村晚”正在这里上演。现场,舞台灯光璀璨,台下观众翘首以盼,随着主持人热情洋溢地开场,节目正式拉开帷幕,由村民表演的快板、歌舞、小品等节目轮番上演。“百姓村晚”等舞台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更让乡村文化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参与表演的刘大姐兴奋地说:“以前都是在电视上看别人表演,现在自己能站在舞台上为乡亲们表演节目,心里别提多美了。”现场观看演出的李大爷也笑着说:“现在咱村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了,大家伙儿演的节目一个比一个精彩,在家门口就能看到这么好看的演出,真是不错。”

自去年以来,“百姓村晚”如燎原星火,迅速在各乡镇(街道)铺开,23场精彩纷呈的演出中,300多个涵盖快板、歌舞、杂技等多元艺术形式的节目轮番登场,群众成为舞台中央最耀眼的主角。

以“百姓演”为核心,冠县精心搭建起“接地气”的大舞台,让群众从文化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深入挖掘乡村文艺宝藏,实施编演一体化模式,让“能歌善舞”的乡村文艺人才、传承人与草根艺人纷纷崭露头角。各镇街创新推出“菜单式”“订单式”送戏下乡服务,深入群众调研戏曲喜好与需求,与县文旅局、协会、剧团等紧密协作,精准配送“文化大餐”。如今,一支支充满活力的演出“草根班子”应运而生,“百姓村晚”等创新文化品牌顺势启航。

为全面提升乡村文化振兴品质,助力农民提升文化素养,冠县创新推出“新农村夜校”,并迅速在全县铺开。依托这一平台,冠县着力培育乡土文艺人才,积极发动老年大学、教体部门、各类社会组织等领域的才艺达人,组建起“红马甲”“梨乡巾帼美”“西北葫芦”等乡村文艺宣传队。通过“以演代培”的创新模式,开设板胡、笙等乐器培训班,为乡土人才搭建学习与实践的桥梁,有效提升其创作能力。夜校的灯光下,文化的种子在乡土间生根发芽。


“百姓看”,打造“聚人气”的全媒介


“听说大曲村下午唱大戏嘞,听听去不?”2024年10月13日,家住兰沃乡前王羡村的戏迷冯学江见人就吆喝,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普及乡村振兴知识,那天,省社科联在兰沃乡开展了一场理论宣讲和戏曲展演,让老百姓共同感受乡村振兴的丰富内涵和传统戏曲艺术之美,受到群众的广泛欢迎。

为了把信息精准、全面地传递给群众,前期,展演通过“冠县在线”微信公众号进行直播预告,整场展演活动还通过“冠县融媒”客户端、抖音号、视频号等实时直播,让没办法到现场的人员通过直播观看,并通过弹幕、评论等方式分享自己的感受。“我在外地打工,通过直播看到家乡的演出,仿佛自己就在现场一样。还能和其他老乡互动交流,这种感觉太亲切了!”在外地工作的李先生在直播间吐露心声。

冠县以“百姓看”为核心,打造“聚人气”的全媒介生态,让文化活动跨越时空界限,成为凝聚人心、传递乡情的精神纽带。

各村党组织借助微信群、“村村响”广播等媒介,将各类演出讯息化作声声召唤,让劳作归来的村民走出家门,奔赴一场场家门口的文化盛宴。冠县还探索“直播+文艺活动”创新模式,将精心剪辑过的文艺演出精彩瞬间通过“冠县融媒”App、抖音号、视频号等,实时传递到群众手机里。截至目前,“冠县融媒”已累计直播百姓大舞台文艺类活动137场次,客户端累计播放量突破120万。

在互联网空间里,观众不再是被动的接收者,他们通过弹幕、评论畅所欲言,分享观演感受,提出宝贵建议,每一条评论、每一次点赞,都成为活动优化的方向标。这种双向互动,不仅增强了群众的参与感,更让文化活动在不断地反馈与调整中,愈发贴合大众心意,让观众在“云端”也能找到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真正实现文化活动与观众的“双向奔赴”。

以“百姓报名百姓演,百姓演给百姓看”为宗旨,冠县的乡村文化振兴实践成功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基层文化生态圈。“百姓编”激发了蕴藏于民间的创作热情,催生出一批扎根红色沃土、诉说本地故事的精品力作。“百姓演”则打破了文化的单向输送,将舞台真正交还给群众,使人人皆可成为文化的参与者和传承者,文化自信油然而生。而“百姓看”通过线上线下全媒介融合,打破了时空界限,实现了文化活动的广覆盖与深互动,形成了“双向奔赴”的文化共鸣场域。

文化振兴的源头活水在民间,核心力量在群众。冠县的探索,正是通过赋权于民、服务于民、共享于民,让文化真正回归其滋养心灵、凝聚共识、激发动力的本源,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澎湃不息、直抵人心的强大精神动能。文化清泉润乡土,振兴路上聚人心,冠县的实践正在为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提供生动而深刻的范例。(李希武 王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