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宣讲入人心
理论宣讲作为连接党的创新理论与人民群众的桥梁,是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重要抓手。优化文化服务与产品供给,能够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理论素养与文化自信,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目标任务。
今年以来,惠民县麻店镇聚焦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坚持理论宣讲机制向新、形式谋新、品质聚新,积极探索构建“3511”理论微宣讲体系,通过打造“三项机制”立梁架柱、搭建“五维”实践场景、创新“一刻钟”宣讲范式,锤炼“一库精品”聚心向新,形成了理论宣讲“麻店模式”。
“青语·筑基”宣讲团成员开展辩论宣讲
“宣讲宣讲,重点在宣、关键在讲。如何把党的创新理论讲得通俗易懂、有泥土味儿,是我们每个专研组要长期研究的课题。”麻店镇“青语·筑基”宣讲团团长杜晓月在“青语之家”与年轻干部座谈时,拿着自编的《方言转换手册》举例道:“比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就转化为‘给地里选好种子’,‘双循环发展格局’解释为‘蔬菜自种自吃和集市买卖两不误’,等等。”
麻店镇抽调32名年轻党员干部成立“青语·筑基”宣讲团,压实“1+1+1”宣讲责任,即每人加入1个专研组、每季度开展1次理论宣讲、每年推出1个精品案例,定期分队分组开展多维度理论宣讲“攻坚打擂”活动,围绕理论阐释力、群众吸引力、实践转化率等6个角度制定评分清单,按10%比例推选“金牌宣讲员”“精品课程”“团结队(组)”。在最近一期“攻坚打擂”活动中,年轻干部杜倩倩小组创作的评书式惠企政策宣讲形式,收获了一致好评。“增值税好比赶大集,起征点调高就像扩摊位,小本买卖不用愁……”一段段流畅上口的宣讲语生动诠释着惠企政策的内涵。除了评书,年轻的宣讲员们还创新推出“你问我答”等一系列新颖的宣讲形式,切实履行宣讲责任。今年以来,有力推进分领域宣讲24场,惠及企业300余家、群众6000余人次。
联动组织开展专研小组互学共建活动,14名分管领域科级干部入队指导“传帮带”,围绕全年8个宣讲研讨主题,持续开展跨条线、跨部门宣讲交流8次,开办“宣讲沙龙”“金牌演说”等活动10期以上,有力促进交流互动,宣讲队伍影响力不断增强。
“青语·筑基”宣讲团成员在集市宣讲宪法知识
理论宣讲空洞、乏味是当前基层宣讲面临的首要难题。如何改变传统的说教式、填鸭式、领读式的宣讲,让理论宣讲变得符合大众口味、赢得大众喜爱,是麻店镇多年探索实践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麻店镇紧扣百姓宣讲“百姓提”主题,围绕群众身边的点滴小事,先后征集1800余名群众意见,制定发放群众宣讲需求清单,整合打造了30余堂网络宣讲课程,依托新媒体优势,推广点单式视频“伴讲”,真正让百姓宣讲直面群众。
依托镇域特色集市、蔬菜大市场等人流集聚区,精心打造“林荫讲堂”“茶室学堂”“摊铺微课”等6类沉浸式宣讲场景;创新开发农事“顺口溜”、百科“金句”等12种趣味化宣讲载体,通过“文艺搭台+理论唱戏”模式,将吕剧说理、红色情景剧等4类文艺形式深度融入理论阐释。自活动开展以来,累计参与群众突破4000人次,政策知晓率提升30%,让理论传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以前发传单念稿子,我们既看不懂也记不住。现在这个‘种地经’顺口溜把补贴政策变得通俗易懂,配上快板儿,听两遍就能哼出来。”王家店子村种粮大户王树强边说边展示他手机录的8条宣讲短视频,“干活歇晌时看看,政策要点就全掌握了。”
此外,麻店镇还通过讲述“身边好人”、劳动模范等榜样故事,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学习,实现理论学习从“用脑”到“动脑”的转变。“这种‘身边人讲身边事’的模式,联通了群众与基层治理者的双向认知通道。”麻店镇“青语·筑基”宣讲团成员、综治办副主任梁鑫颖说。
当前,大多数宣讲时间都在半小时以上,不仅群众听起来没意思,宣讲人员自身也觉得枯燥。如何破解困境,实现时间缩短、内容不减?
“我们创新‘理论精粹工作法’,把半小时宣讲浓缩成一刻钟‘理论咖啡’,只保留最醇香的部分。”麻店镇党委宣传统战委员王震边介绍边展示“一刻钟宣讲标准化流程”——5分钟核心讲解+3分钟案例视频+4分钟互动问答+3分钟延伸阅读。这种“短平快”模式使单场宣讲筹备时间减少60%,群众留存率提升至90%。
为确保“一刻钟”宣讲有实效,麻店镇严格把控备课环节和宣讲时间,坚持群众需要什么、宣讲就研究什么,分组精准对接受众需求17条,课前精研细悟、反复推敲,去掉空话套话,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拉家常、小快板儿、三句半等8种方法,变着花样“接地气、讲主题、说白话”,极大程度上规避了“宣讲与实际脱节”的问题。
在朱家坊村宣讲现场,宣讲员用“家庭账本”比喻乡村振兴规划:“咱家里钱怎么花要计划,村里发展更要精打细算……”配合发放的“乡村振兴百宝卡”,用折页形式呈现十大惠民政策,成为群众珍藏的“掌中宝”。
“青语·筑基”宣讲团成员利用家长接送孩子时间开展普法宣传
除此之外,麻店镇还针对特殊群体需求,开发“理论外卖”服务,抽调退休老干部组建“银发宣讲团”,带着便携式投影设备上门宣讲;结合乡村艺术课堂活动,为乡村儿童开设“星空夜话”课堂,用动漫形式进行安全教育等。自精准化服务开展以来,特殊群体参与率从32%提升至50%以上。
“3511”理论微宣讲体系实施以来,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在麻店镇落地有声。(卢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