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机关刊《支部生活》主办

传递中央和省委声音的重要喉舌

联系基层组织和党员的重要桥梁

交流和展示工作经验的重要平台

观察当代山东新形象的重要窗口

山东党建网
微信
手机版

文化书院润万家

来源:山东《支部生活》2025-07-02
图片1x.jpg一老一小在文化书院中漫步

“亲家母,你别恼,八万八的彩礼俺就不能要……亲家母,品行高,你们村的风气就是好……”济宁市兖州区颜店镇颜家村文化书院里,锣鼓一响,妇女们自编自导自演的移风易俗小剧目便在村民的期待中开演了。

在兖州区,类似的场景随处可见,文化书院已经成为群众休闲娱乐、文明提升的好去处。

为了建好文化书院,兖州区下足了功夫。在建设社区文化书院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一院多能”,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主任李鸿飞介绍说:“我们打造文化书院时,同时设置了图书室、绘画室、舞蹈排练室、蒲公英夜堂等,丰富文化书院内涵,力争建设成服务全体居民全生命周期的文化教育综合体。”

对于这一点,家住鼓楼街道文西社区的张俊岭深有感触。最近这段时间,每逢周末他就会来到家门口的文化书院,沏上杯茶,在书橱里找出一直在读的《中国通史》:“自从社区文化书院建起来,闲暇时间我就有处可去了,看看书、听听讲座、打打球、学学非遗技艺,比在家看手机有意思多了。”

文化书院建起来后,需要“新鲜血液”——优质文化资源来填充,才能吸引群众参与,真正发挥作用。兖州区将“兖曲社”“佳音艺术团”“老年大学文艺演出队”等团队全部下沉到文化书院,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开展优质文化服务,激活群众文化内生动力,让文化书院聚集人气、开启心智。

“我们组织了本社区里有舞蹈、书画等特长的师资力量,开设兴趣培训课程,免费教大伙儿学、领大家玩。”大安镇徐村社区栗园村党支部书记张延娥介绍,他们村组织起了一支16个人的舞蹈队,队员每天都来文化书院排练,还经常到其他村无偿演出,许多村民瞧见了也都参与进来、跳上了瘾,“文化书院这才算是用活了,大家在这里都很开心。”

为了让文化书院既能“送文化”又能“创文化”,兖州区坚持实行“3+N”模式,即必须有理论宣讲、文化惠民、“三扶”志愿服务队3支队伍和移风易俗、美德健康生活等N支扎根群众身边的志愿服务队伍,还选派了364名专管员专门负责文化书院管理,文化书院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不断提高。

自今年4月开始,兖州区推行“课目制”文明实践做法,充分发挥各单位专业优势,通过344个活动载体,把45个优质文化资源项目送达群众身边,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推动文化书院活起来、火起来。

此前,兖州区的“社区书房”“城市读书角”“图书阅览室”等已基本覆盖全区10个镇(街道)317个村(社区)文化书院,区“两新”组织党委、区总工会、团区委等共建成“栖心茶室”“户外劳动者书房”“新业态职工服务站”等52处。在此基础上,兖州区通过建设文化书院对基层公共文化教育服务的资源再整合、内容再延伸、效率再提升,把优质文化从“云端”送到群众“身边”,受益群众达7.4万余人。(王洪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