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节会里的“大”乾坤

糖球摊主一边熬煮着浓浓的糖浆,一边用手机直播“拉丝糖画”绝活儿,云逛会的游客们在弹幕中直呼“老手艺真绝了”;楹联墨迹未干的老里院外墙上投影着3D民俗动画;非遗匠人的巧手与AI算法精妙碰撞……越来越多的优质文化资源浸润着市北老城的街巷阡陌。
近年来,青岛市市北区以“萝卜·元宵·糖球会”这一岛城民俗文化盛会为突破口,坚持“传统焕新、业态创新、服务出新、阵地常新”的发展理念,推动优质文化资源融入群众生活,探索出一条基层文化“两创”新路径,为城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传统文化底蕴与现代活力交织的澎湃动能。
“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海云庵庙会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庙会上糖色金光璀璨、果形团圆红火的糖球代表着老百姓对美满生活的祈愿。糖球会这个接地气又寓意深厚的民俗节会一口气火到了现代社会——1990年入选全国百项旅游项目,2005年荣获“中国十大民俗节”称号,2006年被列入山东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市北区紧抓新时代文化发展机遇,深挖传统节会文化基因,通过空间重塑、活态传承与跨界对话,让优质文化焕发蓬勃生机。
结合青岛历史城区保护更新项目和辖区传统文化地标,打造历史街区、民俗庙会、工业遗址三大节会场景,形成“全域节会”大格局。在大鲍岛历史文化街区,游客能够在新春主题的光影装置、艺术雕塑中体验风土人情;在糖球会发源地海云会场,民俗特色与城市烟火交织在一起,延续传统地道年味儿;在中车四方机车公园,废旧厂房成为集文化展览、艺术创作、休闲消费于一体的多功能复合空间,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公众面前。
市北区还举办青岛市“沿着黄河遇见海”沿黄九省(区)非遗手造大赏,引入43项沿黄省(区)非遗项目,构建出包括制作、销售、体验的全链条文化消费空间。
“这里有很多潮玩、IP展,让我觉得逛节会也是一件很时尚的事。”大学生游客小孙告诉笔者。市北区加强孵化“里院新春”本土文旅IP,推出主题潮玩产品,形成“传统符号+现代消费”的融合效应,吸引更多年轻游客走进会场了解民俗文化。
节会不仅要可赏可玩,更要有能参与的鲜活体验、能带走的爆款产品。市北区积极推动非遗、科技、商业等要素破壁联动,构建“文化+”产业生态圈,释放节会经济新动能。
在节会上,机器狗舞狮表演擦出现代科技与传统文艺的时代火花;3D民俗画展以糖球等传统意象为依托,创作出可穿越的立体故事场景……新奇的科技体验让游客品味到满满的民俗趣味。
市北区推出“国风夜海云”夜场演出活动,连续举办多场摇滚乐、京剧等演出,配合特色灯光秀,点燃节会氛围。举办汉服巡游、艺术美陈等沉浸式民俗展演,重构城市空间美学,让街区在光影变幻中变身开放、沉浸式大剧场,形成市北潮流新地标。
市北区还充分释放“节会+”效应,打好融合牌,实现“文旅商”多元要素赋能。结合新春假期举办新春促消费活动,面向市民游客发放3.7万张文旅消费券。吸引全国各地老字号、新品牌入驻会场,形成“美食+文化”的新场景。
近两年来,青岛“萝卜·元宵·糖球会”累计吸引游客1600万人次,总销售额10.79亿元,实现了“文化引流、消费变现”的良性循环。
一场节会点亮一座城市。市北区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弘扬青岛特色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广大群众情感凝聚力,推动民俗节会从文化活动升华为城市治理的柔性载体。
市北区释放多元主体共建共享的文化供给体制活力,充分贯彻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办节理念,群众演、群众看、群众评。截至目前,举办49项主题活动和260余场文化文艺活动,让群众充分享受优质文化资源。
与此同时,构建“中央、省级媒体+本地媒体+自媒体”传播矩阵,多端协同发力。汇聚各行各业资源,深度挖掘节会背后的文化内涵,“民间叙事”与专业报道形成互补,有效增强了节会宣传的即时性与互动性,以更具感染力的镜头语言推动民俗节会出圈出彩。
发起辞旧迎新助力节会“文明行动”等实践活动,将文化价值转化为社会治理资源。出动文明引导志愿者290余人次,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服务1.2万余次,使文明引导成为文化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坚持礼遇先进典型,弘扬道德榜样向上向善力量,邀请道德模范代表逛会场、送祝福,带动千万市民游客在享受文化盛宴的同时接受文明熏陶。
小港社区的居民在社区文化驿站一起剪窗花
如今的市北区,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正从节日节会走进群众日常生活,基层文化空间建设持续提档升级。
“上周看了《城南旧事》,放映员还解说了里院历史呢。”孙大爷最近成了“庭院影院”的忠实观众。市北区探索“场景+品牌”文化服务供给新模式,打造10处庭院演艺空间和10处美育课堂,新建3处城市书房,推动浮山森林公园等场景与音乐会、露天电影等公共文化服务深度融合,开展各类活动上百场。深化“文明市北幸福夜”文明实践夜模式,针对青年人才等群体还推出了“基层公共文化‘不打烊’服务包”,打造“艺术夜校”“星光伴读”等夜校品牌,利用下班“黄金档”组织夜间活动近400场次。
依托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探索建设新时代文化书院,统筹整合各类教育文化资源,发挥文化志愿服务队作用,激活基层文化基因。小港社区志愿者小周说:“这儿提供的服务很全面,孩子能学手工、老人能唱戏,年轻人遇到职业困境能和心理咨询师聊聊天,也能在这里学习职业技能。空间活了,人心也更近了。”在市北区,许多文明实践阵地已经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群众文化素养的新空间。
“这里要用抢针法,把线头藏进背面才平整。”小水清沟社区活动室里,大家正跟着非遗传承人共绣一面党旗。市北区整合基层“非遗传承点”“文明书吧”“邻里议事角”等阵地资源,统筹文化传承发展、思想道德建设、文化文明创建,建设社区文化综合体。按照“一社区一品牌”的思路,培育“方城新活力” “海伦一家亲”“爱尚四方”等20余家个性化文化社区品牌,推动文化润心、文脉养魂。
市北区通过不断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滋养城市根系,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以文铸魂、以文兴业、以文育人。如今,老城区向新而生。(刘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