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煎饼”摊出“大产业”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沂蒙老区420万人口中有140万参军支前。支前的工具是小推车、担架,拥军的物资是煎饼、军鞋。可以说,沂蒙人民用煎饼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现如今,“拿起煎饼想起娘”更是沂蒙儿女“低头思故乡”的浓浓寄托。
蒙阴县常路镇把煎饼做成了富民产业。只不过,一开始是“家家支鏊子,户户散卖钱”,经营较为分散。后来,镇党委低头摸索钻研、抬头学习取经,在“小、老、散”转型升级上下功夫,推动传统手艺传承与文化创意赋能相结合。
2023年,常路镇从有加工煎饼传统的大张台村入手,成立了孝诚常路煎饼联合社。“之前摊煎饼,都是在家摊,自己找地方摆摊卖。现在合作社统一供应粮食,我们在家摊好他们回收。”社员李霞说。
这一举措,打破了地域壁垒,形成了“生产在户、加工在园、销售联市”的产业链条,“小煎饼”由此实现质的飞跃。截至目前,联合社带动500余人就业,大张台村集体年均增收40余万元。
传统煎饼以玉米、小麦为原料,品种单一、口味老旧。如何让煎饼在品类繁多的面食市场中搏得一方天地?
常路镇一直在研究。经过不懈努力,常路镇探索出了“文化赋能+技术创新”双轮驱动产品迭代升级的路子,截至目前,已研发出新式多彩煎饼70余种。其中,“常路大嫂”徐海霞、秦昌伟等“煎饼达人”,研制出樱花、红玫瑰、牡丹花等50多个“煎饼花”品种。
为让煎饼“走出去”,常路镇制作了宣传片《煎饼的故事》,编排了小戏小剧《煎饼的前世今生》,并举办“沂蒙煎饼文化节”,赋予煎饼产业更多文化内涵,加大线上线下推介。如今,煎饼已然成为常路镇的特色产业。
“这一张薄薄的、圆圆的煎饼,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岁月变迁,也擦亮了‘山东煎饼看临沂,临沂煎饼看常路’的名片。”常路镇党委宣传办工作人员张纪增说。(宋增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