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建在庭上 党徽亮在岗上
在鲁西平原,聊城市东昌府区人民法院高新区人民法庭(以下简称“高新区法庭”)的国徽始终映照着企业发展的轨迹。
在这个年均办案超2000件的商事纠纷化解“前沿阵地”,法官用裁判文书为辖区企业勾勒出清晰的法治坐标。高新区法庭党支部13名党员如同精密的法治齿轮,在每一个涉企案件的齿缝间校准着公平正义的尺度。
“把群众的事当自家事”
甲公司负责人老李攥着胜诉判决书的手在发抖——白纸黑字写着被告乙公司需支付其5250万元,可自己公司账户里连下个月的工资都凑不齐。“孙法官,这判决书能变成钱吗?”他盯着20多页的文书,声音沙哑得像生了锈。
2024年4月,案件判决书已送达,按照程序,审理法官的职责已结束。高新区法庭党支部书记、庭长孙青霞翻开卷宗,看见庭审笔录里老李那句“再拿不到钱,公司只能破产”,笔尖在“审理归档”的字上悬了许久,决定在强制执行立案前再努力一次。
这场“超纲”的调解远比想象艰难,乙公司起初态度强硬:“大不了等强制执行。”孙法官从“法律刚性”讲到“商道良心”,从“社会责任”讲到“百姓民生”,终于在历经7轮调解后,5250万元全额到账。当公司财务人员点击“批量发薪”时,工人们红了眼眶:“这哪是工资啊,这是百十个家庭的年关。”
党建墙上那句“把群众的事当自家事”,正化作鲁西平原上一盏盏重新亮起的厂房明灯,见证着法治的温度。
把法律送到企业家门口
“我们想规范用工合同,但不知道从哪入手。”2024年3月,某机械公司负责人向高新区法庭求助。次日,党员干警便带着《民营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提示白皮书》上门,逐条讲解用工风险。
这正是高新区法庭“菜单式服务”的体现。党支部将企业常见问题归纳为“合同纠纷”“劳资矛盾”等十大类,组织党员干警“点对点”提供定制服务。截至目前,党员干警已开展“一对一”服务30余次,化解潜在纠纷160余起。通过靠前服务助企纾困,为企业提出切实可行的分析及法律风险防范建议,及时解开“难点”、拨开“盲点”、疏通“堵点”。
解开缠绕三年的“死结”
2024年5月,两家房地产公司因合作纠纷对簿公堂。办案人员翻阅案卷时发现,这起诉讼背后竟牵连5个未结执行案。“机械判决只会让矛盾越缠越紧,必须‘打包’解决。”办案人员顶着酷暑往返两家公司12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促成双方达成“一揽子”调解协议。
“一个案子解了5个纠纷,是法官拯救了我们的合作。”企业代表握手言和时,言语间满是如释重负的激动。
3年来,高新区法庭通过“全链条调解”机制,为67家企业化解关联纠纷300余件,减少诉讼成本超千万元。办案数据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期待。
“让法治成为企业最安心的港湾”,这句镌刻在支部党员笔记本扉页的格言,早已化作凌晨依旧明亮的办公室灯光、企业车间里的普法脚印和调解成功后当事人紧握的双手。“党耀天平·法润高新”党建品牌,孕育出的是一株株让企业家安心扎根的法治新芽。(邹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