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箱里的乡情

一个药箱,他背着走过岁岁年年;一座小岛,他坚守了59个春秋。“有时候太着急,鞋都跑掉了,真成‘赤脚医生’了!”孙德连心里最放心不下的,还是鸡鸣岛的乡亲们。如今,许多年轻医生接过他手里的药箱……
▍本文阅读约需7分钟

夏日的海风鼓着劲儿,将一艘艘客船送往鸡鸣岛码头。乡村医生孙德连背着沉甸甸的药箱,沿着熟悉的彩虹步梯向船上走去,零星下船的游客和回岛的村民与他擦肩而过。这个跟了他大半辈子的药箱磨得有些发亮,里面分门别类装着听诊器、血压计、常用药品,这些不只是器械和药片,更是鸡鸣岛几代人沉甸甸的健康与信任。
孙德连的步子不快,微驼的背脊上刻着岁月的痕迹。转眼间,59年过去,他的两鬓早已斑白,脸上的皱纹也日益加深,但谈起行医救人的往事,他的眼中依然闪烁着年轻时的热忱。
“长大后,我想当医生”
孙德连行医的缘分,从少年时就开始了。1952年,孙德连出生在鸡鸣岛,这个小岛位于荣成市港西镇虎头角北约8公里的海上,进出都得坐船。
在他的童年记忆里,父母唠叨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要生病”。孩童时期的孙德连还不太理解这句话的深意,直到有一天,他的腿部突发痤疮,由于交通不便,岛上又没有医生,他的病情一再拖延,最终化脓感染。“我爸妈急得不行,冒着风浪出海去请医生,那时镇上医生少,好不容易才请来一位给我看病。”孙德连回忆说,有了医生的救治,他的腿才保住了。
正是那次惊险的经历,让“长大后,我想当医生”的念头在孙德连的心里扎下了根。
1966年,鸡鸣岛村响应号召,选派青年到荣成县龙须岛渔业卫生训练班学习。年仅14岁的孙德连毫不犹豫地报了名。经过系统学习,他成为鸡鸣岛上的一名村医。从此,这座偏远的小岛,有了自己的“赤脚医生”。
后来几十年里,孙德连从未停止学习的脚步。他取得了医学大专文凭,通过了乡村医生考试,还在埠柳镇中心卫生院进修,熟练掌握了内科、外科、五官科、妇产科等方面的医疗知识,成为岛上的“全科医生”。
“我走了,再有这种事,谁上?”
在岛上,孙德连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每天早晨拎着药箱去病人家中问诊。“他们有的是慢性病,像血压这些都得按时量,怠慢不得。”孙德连说,自己的手机换了一个又一个,但村民们的电话号码始终保存着,24小时开机待命。
“我去年9月刚做了心脏支架手术,出院回岛后,孙大夫就一直悉心照料,天天上门给我把脉、听诊。从我父亲那辈起,他就在为我们看病,几十年了,一点也没变。”提起孙德连,村民孙承国满是感激。
作为岛上唯一的医生,孙德连肩上的担子不轻。忙起来的时候,他连吃饭都顾不上。不管白天黑夜、寒冬酷暑,只要一个电话,或者有人半夜敲门求医,他立马背起药箱就走。要是碰上急病患者,他跑得脚底生风,常常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孙德连说:“有时候太着急,鞋都跑掉了,真成‘赤脚医生’了!” 他那饱经风霜的脸上,露出了憨厚的笑容。
有一回,一位渔船捻工急性阑尾炎发作,却遭遇连续7天的风雪天气,船无法出海。孙德连担心耽误病情,每天都往患者家里跑。那几天又降雪又降温,岛上的坡路结了冰,行走起来极为艰难。孙德连顶风冒雪,一手提着药箱,一手拄着木棒,在冰面上一步一挪,原本10分钟的路程,足足走了半个小时。到了患者家中,他双手冻得通红,也顾不得暖和身子,立即开始诊治。
好不容易等到7天后风雪停了,孙德连还是放心不下,亲自护送患者出岛做手术。一路上他小心照料,生怕出什么岔子。好在及时把人送到医院,患者也因为救治及时,最终脱离了危险。
半个多世纪扎根海岛行医,孙德连从未想过离开, “让岛上村民有病可医”是他从行医第一天起就默默许下的承诺。他常说:“我不能走!我走了,再有这种事,谁上?”
“既然选择了行医,就要用一生去干好!”
“择一事,爱一生。”孙德连用大半辈子的坚守诠释着这句话。他驻守的医务室很小,所在的鸡鸣岛不过0.31平方公里,但岛上70余户的大病小情,全装在他心里。
对鸡鸣岛村民而言,孙德连就像自家的“私人医生”。岛上没有B超、胸透、CT等检查仪器,也没有分科坐诊的医生,这就要求村医必须具备独立判断和诊治各种常见病痛的能力。如今岛上多是老人,孙德连给每位老人建立了详细的健康档案:谁的血压高、谁需要控制血糖、谁的药快吃完了、谁行动不便需要上门问诊……这些事他不仅记在本子上,更装在心里。
由于对村民健康状况了如指掌,每当村民生病,孙德连总能在第一时间精准判断病因,对症治疗。曾经,有一位村民先后患上胃溃疡、阑尾炎、肠粘连、肝脓肿等多种疾病,病因错综复杂,多次外出检查都未能确诊,只能回家静养。孙德连凭借对患者过往病情的熟悉,反复琢磨,回想起一次巡诊时得知其有阿米巴原虫病史。在征得家属同意后,他按照阿米巴原虫病治疗方案进行治疗,没想到病人奇迹般地康复,一直活到80多岁。
孙德连在村民家中问诊
行医59年,除了探亲、生病外,孙德连几乎没有离开过海岛。他不在的日子,村民们总会念叨着他的好。有的村民说:“只要有需要,他总是随叫随到。哪怕半夜敲门,他也是拎起药箱就走。”还有的乡亲开玩笑:“他不在岛上,我们都不敢生病。”……这些年,孙德连看病只收药钱,不收挂号费和诊疗费。碰上家里困难的,他还主动帮忙垫付药费。时间久了,到底垫付过多少钱,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
如今,孙德连早已过了退休年龄,却依旧坚守海岛做村医。对此,老伴周月香全力支持:“他做这个工作是为人民服务的,我就跟他说只要能干得动,就一直干下去。”
一个药箱,他背着走过岁岁年年;一座小岛,他坚守了59个春秋。转眼半个多世纪过去,孙德连仍然每天身背药箱到处奔走,为无数乡亲医治病痛,成为这座小岛上温暖的“生命守护神”。
“有人问我怎么理解‘医者仁心’,我想了很久,觉得对每一个病人都要像对待家人一样,才能对得起良心。”孙德连感叹道,岁月不饶人,心里最放心不下的还是鸡鸣岛的乡亲们。如今时代变了,家庭医生服务越做越实,许多年轻医生接过他手里的药箱,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担子继续挑起来,守护着海岛的安康。(李钟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