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是大学通识教育的第一要务
来源:山东党建网2025-07-04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工作潜移默化地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及能力提升的有机统一。大学教育由思政课、通识课、专业课组成,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应按照“课程思政”要求,“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时刻与思想政治教育保持同向同行。
目前,人们对“课程思政”的关注大多着眼于专业教育,对通识教育关注较少。而且,后者在推进“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存在一些现实问题。
第一,通识教育只注重纯粹的知识学习,没有将价值观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并且未能发挥自身培养价值观的独特优势;第二,低质量的教学方法不能体现“课程思政”的题中应有之义。
重视通识教育尤其是发挥其在推进“课程思政”中的优势,关键还在于教师。作为第一责任人,教师除应具备主动意识、责任意识、育人意识外,还要具备竞争意识和改革意识。
教师还要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有批判性思维的学生,而这种思维更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此外,教师还要在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教法选用上下足功夫。只有这样,才能构成完整意义上的“课程思政”,具体包括积极设计能沟通文理的跨学科通识课程;教材编写应配合课程设计,体现出跨学科特点;传承和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教学方法。【张丽/摘自其专著《多维视域下中国大学通识教育改革研究》(人民出版社202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