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墩角:向海而宽
2024年11月15日,在哥伦比亚举办的联合国旅游组织执行委员会第122次会议公布了2024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荣成市俚岛镇烟墩角村名列其中,成为我国15个“最佳旅游乡村”之一。
烟墩角村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朝崇祯年间,当时曲氏祖上从港西镇巍巍村迁到此地,又因明初抗击倭寇在村东崮山之顶设烟墩(烽火台),村子位于烟墩西北角,故名烟墩角。
“最佳旅游乡村”烟墩角,村情民风也极好。
“冬日仙子”远道而来
烟墩角村最为人所熟知的当属大天鹅。每年十一月到次年三月,都会有上千只野生大天鹅从遥远的西伯利亚来此越冬,这些洁白的仙子,有的在水中追逐嬉戏,有的引吭高歌,有的凌空翱翔,为这个海边渔村增添了别样的魅力。
烟墩角,是亚洲最大的天鹅越冬栖息地。
问题来了:这些洁白的仙子,为何钟爱这里?
烟墩角村村南的一处海湾两侧,各有一条淡水小溪流入,使不到一平方公里的水面波清浪柔,生长出丰富的鱼虾和浮游生物,为大天鹅过冬提供了适宜的自然条件。
烟墩角民风淳朴,自20世纪80年代天鹅寻至此处起,村民便对它们呵护有加。怕大天鹅吃不饱,村里每年购买一二十吨玉米粒,一天两次按时投喂;怕大天鹅栖息地受污染,村里将主要创收来源的水产品加工厂、造船厂等企业都搬到了别处,设置严格的生态保护区;怕大天鹅受惊扰,逢年过节村里从来不放鞭炮, “天鹅季”海湾内禁止放飞无人机,村里为看天鹅专门修建的“观鸿道”也禁止车辆通行、鸣笛……在烟墩角,保护大天鹅被写进村规民约。
“现在,大天鹅见人可亲了,不躲不闪,好像成了我们村里的一员,原来跳广场舞时,我们都刻意把音响调小,生怕惊到大天鹅,现在声音不仅不用调小,音乐一响它们还看我们跳舞呢。”烟墩角村党支部委员梁云秀说。
“童话世界”水中而生
如果说大天鹅的到来给这个渔村增添了灵动的气息,那么成片的海草房则让这里充满悠悠古韵。
海草房是胶东沿海地区极具地方特色的代表性生态民居,蕴涵着丰富的地域文化,2006年,荣成海草房建筑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建筑工艺上,海草房以石为墙,以海草为顶,堆尖如垛。所谓海草,是采自浅海的一种野生藻类,晒干后轻薄柔软,表面呈现银白色,被称为“银屑”。“银屑”覆盖在“人”字形屋顶,有排水耐腐、让房屋冬暖夏凉的功能。
烟墩角村现存完整的海草房240余栋、1300余间,有传统苫匠(苫盖海草房房顶的工匠)手艺人7位。在天鹅栖息地的对面,百年海草房连排成片,原始石块或砖石混合垒起的屋墙与高高隆起的屋脊上质感蓬松的海草相映成趣,分外吸睛。到了冬天,大雪一落,整个村子宛如童话世界一样。
保护海草房并非易事,荣成市每年在烟墩角村投入修缮资金200余万元。与此同时,烟墩角村拿出50余栋海草房进行旅游经营和品牌打造。除了大天鹅观赏和海草房民宿体验,村里还打造了研学品牌和写生基地,发展起研学、写生、艺术摄影等产业。据统计,2024年全村接待游客5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2000多万元。
“小小渔村”大大胸怀
严格意义上来说,旅游算不上烟墩角的富民产业。在旅游业兴起之前,这个村就已经发展得很出色了。
从1952年成立渔业合作社,到上世纪80年代成立村办企业,烟墩角村一路向上发展,到今天,村办企业的业务范围已经扩展到水产养殖和加工、造船、远洋捕捞、生物科技等多个领域,企业员工超过2000人,村子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卓越的村集体经济为村落保护和开发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也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支撑。
由村办企业出资,村“两委”带领党员群众清理垃圾、深挖河道、修缮桥梁、硬化路面,同时更换全村自来水管道、路灯和垃圾桶,建成共计350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配套日用品超市、卫生室、停车场等服务设施,规划实施旧村改造工程,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
发展旅游业,“硬件”要过硬,“软件”不能软。烟墩角村通过群众参与、信用支撑、共建共享机制,强化村风民风建设,文明之花开遍村里每一个角落。
在烟墩角村,每个垃圾房的管理员都用不着“管理”,村民们会自觉做好垃圾分类;村民曲淑丽发现受伤的大天鹅,立即将其抱回家处理伤口并联系救助站;村民王晓明捡到游客遗落的钱包,第一时间送到村委会……在这里,能明显感受到什么叫“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许多到烟墩角旅游的人喜欢上这里的氛围,选择在村里旅居或长住。来自安徽阜阳的吴先生,在这儿开起了面馆;来自淄博的房女士,在这儿办起了民宿;来自济南的孙女士,近几年都在这儿度夏……村民对外地人的欢迎,像极了海洋文化的开放包容。
海生万象。小小的烟墩角村里,不仅有大天鹅、海草房和渔家饭,还有历久弥新的海洋文化、深度和谐的人海关系以及东方海洋观念。而这,正是我们向海图强最深沉的力量。(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