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机关刊《支部生活》主办

传递中央和省委声音的重要喉舌

联系基层组织和党员的重要桥梁

交流和展示工作经验的重要平台

观察当代山东新形象的重要窗口

山东党建网
微信
手机版

党建领航湿地兴

来源:山东党建网2025-07-29

近年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湿地农业与生态研究所党总支强化党建政治引领,深化党建品牌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党小组凝心聚力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走在服务“三农”第一线,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持续注入“湿地动能”。

政治铸魂,把牢“方向盘”

所党总支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依托理论学习中心组、党支部、党小组、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四个载体”,构建“集中学+研讨学+现场学”三位一体学习矩阵。2025年上半年累计开展各类学习活动83次,16名党员荣获院“农科尖兵”,第二党支部书记获评省直机关工委“四好”党员,切实以理论上的清醒确保政治上的坚定。

创新路径,激活“动力源”

围绕“一个核心”,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创新“333”品牌培树路径,打造“1+2”两级党建品牌矩阵。坚持以所党总支“党建引领 湿地先锋”品牌为统领,积极创建“13245”党建模式,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粮食安全和绿色低碳国家战略,聚焦“一河两湿地”,赋能湿地农业和湿地生态双赢互促。创新支部党建业务融合模式,凝练支部党建文化、廉洁文化和团队文化,持续擦亮第一党支部“初心引航,兴农有稻”和第二党支部“红心向党,绿润湿地”党建品牌。以品牌创建为抓手,搭建“田间教学+项目实战”“青年学术沙龙”“舜耕论坛”等多元交流平台,多样化运用“党员科研先锋岗”“党建+项目”“田间微党课”等载体,激励党员在产业一线亮身份、当表率、展风采,实现党建与科研同频共振。

科技赋能,育强“稻花香”

聚焦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治理,坚持“支部统筹、小组攻坚、党员带头”的高效运行模式,组团攻关“耐盐水稻+轻简绿色栽培”技术,育成我省首个节水抗旱稻“鲁盐稻13”。在济南市槐荫区席家庄村,第一党支部驻村共建,完成水稻优质品种和配套技术迭代,建成集智慧农业、科普研学、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水稻公园”,年接待游客5万人次,带动村集体收入翻番。在青岛西海岸新区魏家岛耳河村,党员专家从5亩试验到300亩示范,打造“岛耳河富硒大米”“稻田蟹”双品牌,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0%—20%,成为青岛市“一田两用、一地双收”新标杆。

融合发展,奏响“协奏曲”

坚持党建赋能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夯实产业链,“圣稻259”入选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也是我省育成水稻品种首次入选,“圣稻22”入选山东省农业主导品种唯一水稻品种,推广“团队+企业+基地+品牌”四位一体模式,在东营、临沂等地打造千亩示范方4处,2025年上半年成果转化到账经费同比增长9.52%。贯通创新链,组建跨学科党员攻关组,牵头申报省部级项目41项,发表SCI论文9篇,授权专利6项。涵养人才链,实施“青年托举计划”,设立青年讲堂,重点领域精准引才,40岁以下项目负责人占比达80%以上,形成“头雁领飞、雁阵齐追”的生动局面。

清风护航,涵养“生态圈”

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通过专题研讨、深入剖析、集中整改,严明纪律作风,政治生态持续不断向好。纵深推进清廉院所建设,常态化开展警示教育,组织参观廉政教育基地、观看警示教育片、通报典型案例,推动廉洁文化与党性教育、纪律教育、家风教育融合。常态化运行职工监督小组,限期解决职工急难愁盼问题,以“廉洁指数”提升“科研效率”。

湿地农业与生态研究所将持续擦亮“党建引领 湿地先锋”品牌,以农业新质生产力聚力高水平科研创新、高层次人才集聚培育、高能级创新平台、高标准产业支撑、高格局科技合作“五大核心”,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勇当科技排头兵,为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多“湿地方案”。(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湿地农业与生态研究所 刘延忠 姜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