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红色”成为高校学科建设的底色


在高校这片育人的沃土上,红色基因不应缺席,也不能缺席。
高校发展,学科建设是核心任务之一。学科建设不只是比专业实力、拼排名位次,更是一场传递价值观、传承精神的接力跑。红色基因犹如一盏指路明灯,告诉我们学科发展该往哪儿走、为什么而奋斗。
在理工科领域,从“两弹一星”元勋隐姓埋名、扎根大漠的奉献,到当代科学家攻坚克难、突破“卡脖子”技术的担当,红色基因始终是激励科研人员勇攀高峰的精神坐标;
在人文社科领域,从马克思主义精神的阐释解读,到党史新中国史的深度探究,红色基因是滋养学科发展的源头活水;
……
红色基因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可触摸、可感知的鲜活实践。高校学科发展若要获得持久热源,必须让红色基因“活”起来、“动”起来。
近年来,不少高校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学科创新的源头活水:有的研发红色思政课程,如山东大学用AR、VR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参与革命历史事件;有的通过“红色+人工智能”跨学科研究,如齐鲁工业大学数学与人工智能学部运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创新推出“红色书包”党员学习教育平台,展现出人工智能技术在党建创新中的广阔前景;有的组织师生参与乡村振兴,将红色文化与现代农业、乡村旅游深度融合。
学科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红色基因,正是铸魂育人的“金钥匙”。
在学科建设中,红色精神不应只是书本上的文字与人物形象,而应成为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精神力量。红色基因的传承,让学科教育超越知识传授层面,升华为信仰与价值的对话。
现实中,一些高校红色基因传承存在重形式轻内涵、重活动轻实效的问题。学用“两张皮”现象,不仅削弱了红色基因的育人效能,更让学科发展陷入形式主义窠臼。
真正的红色基因传承,需要高校以“钉钉子精神”深耕细作。要将红色基因融入课程体系、科研选题、社会实践的每一个环节。用青年人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讲述红色故事——如“红色剧本杀”、社会课堂等,让红色文化“圈粉”Z世代。同时,建立红色基因传承长效机制,让红色精神成为学科发展的“基因密码”。
红色是高校学科发展的底色,更应是亮色。当红色基因与学科发展同频共振,当红色精神与时代脉搏同向同行,高校才能培养出既有家国情怀、又具全球视野的新时代人才。